鋼筆中的父愛與生活感悟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充滿壓力的初中生活中,因考試失利和競爭壓力而身心俱疲、心情灰暗,偶然看到課桌上的鋼筆,回憶起小時候父親用這支鋼筆教自己練字并耐心教導的溫暖場景,從而明白父親給予的愛與鼓勵,領悟到生活的真諦在于有信心和耐心去面對困難挫折的故事。
作文正文:
初中生活充滿了壓力,一次次的競爭使我身心俱疲,生活是一條布滿荊棘的坎坷道路,考試的失利,競爭的壓力……一切都使我煩躁,望著自己的書寫,內心充滿了憤怒,更多的是焦慮,生活對于我來說總是曲折波瀾,頭頂似乎罩著一層又一層的烏云,心情灰暗無比。
偶爾一瞥眼,課桌上的一只鋼筆使我緩緩平靜下來,那支鋼筆的紋理已變得模糊不清,但那種熾熱的溫度在空中彌散。這溫度,勾起了我內心深處那溫暖的回憶。
小時候,陽光總有一種柔柔的暖意,傾撒在身上,能拋開一切煩惱,享受這暖暖的陽光。父親總喜歡用他那溫暖而有力的手掌緊緊握著我的小手,一筆一劃的教我練字。拇指與食指留一點縫隙,中指抵在下面,捏起那只鋼筆,筆尖緩緩而落,輕觸拿薄薄的紙,慢慢的,向左一瞥,向右一劃,一個方方正正的中國字便出來了。它是那么清秀,如父親一般指引著我,溫暖著我。但每每遇到筆畫復雜、難寫的字,我都會煩躁的摔下那支鋼筆,這時,父親又用它溫暖而有力的大手一點一點教導著我,筆尖慢慢而有力的書寫著,“你看,這不是很好看嗎?凡事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要敢于挑戰自己,克服一個個難題,生活也是一樣,要充滿信心,不是嗎?”一抹微笑掛在父親臉上,是那么溫柔、祥和。那時的我似懂非懂,只知道父親總會寫出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字,父親的手如冬天的陽光般溫暖,緊握著我的手,是那么舒服,暖的是我小小的手,暖的是我小小的.心。父親,讓我感動!
我拿起那支鋼筆,回想起父親的諄諄誘導,頓時明白了父親的話,學習的路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總有坎坷與起伏,總有成功與失敗,但只要你有信心,有耐心,就一定會克服困難,戰勝挫折!
感謝你,父親,您給了我太多的感動。曾記得,您用那支鋼筆教我練字;曾記得,您用鼓勵的話語讓我充滿自信;曾記得,您用微笑讓我挑戰自己。記不得,多少次,您如黑暗里的燈光,為我指明方向;記不得,多少次,您如一陣輕柔的風為我撥開黑暗的陰霾;記不得,多少次,父親如冬日里的陽光,溫暖著我,鼓勵著我,感動著我!
再次拿起那支鋼筆,用它寫著父親教我的字。父親,是您的微笑解讀了生活的真諦,是您的溫暖詮釋了無言的愛與關懷。陽光傾撒在身上,是那么溫暖舒適。暖意,從心底油然而生。想起您,很溫暖;想起您,很感動。
詳細點評:
1. 優點: · 主題明確且富有深度:文章圍繞初中生活的壓力展開,通過鋼筆這一具體物件引出對父親的回憶以及從中獲得的啟示,清晰地表達了在壓力下應具備信心和耐心的主題,且能深入探討生活真諦,使讀者感受到親情的力量與生活的哲理。 · 結構清晰完整: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篇點明初中生活的壓力導致自己心情低落,中間詳細敘述看到鋼筆后回憶父親教練字的過往,結尾總結從父親那里學到的生活道理并表達對父親的感激,層次分明,條理清晰。 · 描寫細膩生動:在描寫方面較為出色,如對陽光的描寫“陽光總有一種柔柔的暖意,傾撒在身上,能拋開一切煩惱,享受這暖暖的陽光”,營造出溫馨的氛圍;對父親教練字的動作描寫“拇指與食指留一點縫隙,中指抵在下面,捏起那只鋼筆,筆尖緩緩而落,輕觸拿薄薄的紙,慢慢的,向左一瞥,向右一劃,一個方方正正的中國字便出來了”,細致入微,使讀者能真切地想象出畫面。 · 情感真摯自然:情感表達真摯流暢,從最初的煩躁焦慮到看到鋼筆后的回憶,再到最后的感動與感悟,情感變化自然,能讓讀者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父親的敬愛與感激之情。 2. 不足: · 語言稍欠精煉:部分語句存在重復啰嗦的現象,例如“心情灰暗無比”與后文“心情灰暗”表意重復;“記不得,多少次,您如黑暗里的燈光,為我指明方向;記不得,多少次,您如一陣輕柔的風為我撥開黑暗的陰霾;記不得,多少次,父親如冬日里的陽光,溫暖著我,鼓勵著我,感動著我!”表述較為繁瑣,可進行簡化。 · 修辭手法運用較少:整體文章以平實的敘述為主,修辭手法運用不多,若能適當增加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可使文章更具文采。 3. 建議: · 精簡語言:刪除重復表述的詞語和句子,如將“心情灰暗無比”改為“心情灰暗”,對于排比句“記不得,多少次,您如黑暗里的燈光,為我指明方向;記不得,多少次,您如一陣輕柔的風為我撥開黑暗的陰霾;記不得,多少次,父親如冬日里的陽光,溫暖著我,鼓勵著我,感動著我!”可改為“記不得,父親您如黑暗里的燈光、輕柔的風、冬日里的陽光,多次為我指明方向、撥開陰霾、帶來溫暖鼓勵與感動”。 · 增加修辭手法:在描述鋼筆時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如“那支鋼筆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靜靜躺在課桌上,紋理已變得模糊不清,卻似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在描寫父親的笑容時可使用擬人手法,“一抹微笑掛在父親臉上,那么溫柔、祥和,仿佛春日的花朵綻放在父親的臉上”,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文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