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烤雞里的愛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講述了“我”在星期天經歷的一件小事,媽媽逛超市回來給“我”帶了一只烤雞,本想全家一起享用,但爸爸卻因烤雞數量有限而佯裝不喜歡吃,把吃的的機會留給了“我”,“我”在無意中得知真相后,才體會到爸爸深深的愛。作文正文:
星期天,媽媽說要去逛超市,我連忙說:“我也要去,我也要去”。“不行你得寫作業,不過我回來時可以帶給你一個禮物”。我說:“太好了,太好了。”
媽媽走了,我迫不及待地等著媽媽回來。我的作業都快寫完了,媽媽才回來了。媽媽一進門就說:“看我給你帶回了什么好東西。”我打開包裝袋一看,原來是一只香噴噴的烤雞。我還從來沒有吃過這么香的烤雞呢!我剛想拿出烤雞吃,媽媽說:“等爸爸回來再吃。”我只好不情愿地離去,盼望著爸爸能快點回來。
爸爸終于回來了,我一上餐桌就那起一條雞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我看見爸爸沒有吃烤雞,我奇怪得問:“這么好吃的烤雞為什么不吃呢?”爸爸說:“我不喜歡吃烤雞,你吃吧!”我信以為真,就把剩下的`烤雞都吃完了。
星期一放學回家,我聽見媽媽對爸爸說:“你為什么不吃烤雞呢?”爸爸回答說:“你只買了一只雞,哪夠我和兒子吃啊,還是讓兒子吃吧。”我聽見了,恍然大悟,才體會到爸爸有多愛我。
詳細點評:
1. 優點:
· 情節簡單卻感人:文章圍繞一只烤雞展開情節,沒有復雜的人物關系和跌宕起伏的劇情,但卻通過父母與“我”之間關于烤雞的互動,生動地展現出父母對“我”的關愛,這種平凡中的愛意更能打動讀者,如爸爸說“你只買了一只雞,哪夠我和兒子吃啊,還是讓兒子吃吧”,簡單的對話將父愛的默默付出體現得淋漓盡致。
· 語言質樸真實:全文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實際,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如“我的作業都快寫完了,媽媽才回來了”“我剛想拿出烤雞吃”等語句,平實的敘述讓讀者感覺像是在聽一個孩子講述身邊發生的真實故事,容易產生共鳴。
· 結構清晰完整:采用順敘的寫作手法,按照事情發展的先后順序進行敘述,從媽媽買烤雞開始,到“我”等待媽媽回家,再到一家人圍繞烤雞的反應,最后“我”得知真相感悟父愛,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
· 細節描寫傳神:“我迫不及待地等著媽媽回來”“一上餐桌就那起一條雞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等細節描寫,生動地表現出“我”作為一個孩子對烤雞的渴望和喜愛,同時也從側面反映出父母為了滿足“我”的愿望而做出的犧牲,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2. 不足:
· 描寫手法單一:文章主要以敘述的方式推進情節,缺乏對人物的外貌、神態、心理等多方面的綜合描寫,例如在描述父母的對話和行為時,只是簡單地陳述他們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沒有深入刻畫他們說話時的語氣、表情以及內心想法,使得人物形象不夠豐滿立體,如爸爸說不喜歡吃烤雞時,若能加上一些神態描寫,如“爸爸微微皺眉,笑著擺擺手說”,會讓人物更加生動。
· 情感深度可挖:雖然文章結尾“我”體會到了父愛,但整體情感表達略顯平淡,對于父母之愛的感悟僅停留在表面的感動上,沒有進一步深入挖掘這種愛的內涵以及它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和影響,使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如在得知爸爸不吃烤雞的真相后,可以多寫一些“我”內心的反思和對父愛更深層次的理解。
· 標題不夠新穎:標題《一只烤雞里的愛》較為直白和平鋪直敘,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創新性,不能很好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難以在眾多文章中脫穎而出,可以考慮采用更富有懸念或情感張力的標題,比如《烤雞背后的秘密》。
3. 建議:
· 豐富描寫手法:在描寫人物時,增加外貌、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比如在寫媽媽買回烤雞時,可以描述一下媽媽的表情是帶著笑意還是有些疲憊,手里拿著烤雞的動作是怎樣的,是小心翼翼地遞給“我”還是其他樣子;在寫爸爸不吃烤雞時,可以刻畫一下他的眼神是溫柔的還是略帶歉意的,說話時的語氣是輕松的還是故作鎮定的等,通過這些細節描寫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內心世界。
· 深化情感表達:在感悟父愛的部分,可以進一步拓展和深化這種情感,不僅僅局限于當下的感動,還可以思考父愛在生活中的其他表現形式以及對“我”成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可以寫“我”回憶起過去爸爸為自己做的其他事情,從而深刻體會到父愛的無私和偉大,或者表達自己在未來生活中會如何回報父母的愛等,這樣能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情感更加真摯動人。
· 優化標題設計:嘗試換一個更具創意和吸引力的標題,如前文提到的《烤雞背后的秘密》,或者《藏在烤雞里的父愛密碼》等,讓標題既能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又能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促使他們想要閱讀文章來解開其中的“秘密”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