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風景”:無聲的守護與理解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作者以秋風蕭瑟的夜晚為背景,講述了一位父親為正在中考備考的女兒,多次向鄰居請求降低噪音的故事。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了父親深沉的愛、鄰居的理解與關切,以及“我”對這一天所蘊含愛的深刻感悟,突出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與關愛的主題。
作文正文:
一個個秋風蕭瑟的夜晚,又是在門外,一個模糊的身影伴隨著一陣陣敲門聲……
“對不起,能請您把音量調低些嗎?”爸爸低頭哈腰地對四樓的鄰居說道。“呃……好吧!”還沒說完,爸爸又打斷了他,“我家小孩在做作業,您這聲音……有點響。”“呯!”隨著房門的緊閉聲,爸爸一轉身,嘆了口氣,眉峰輕蹙。頓時,他周圍的空氣似乎被牽絆住了,充斥于其中的只有淡淡的憂傷和無奈。
這,是一個普通的“風景”,一個六號樓居民人人皆知的畫面。因為,幾乎每天的這個時刻,五樓的這位父親都會來請求鄰居們不要發出音響去影響我——一個為中考“奮戰”的學生。
但是,天知道,這哪有不發出聲響的理由?暫且不論六樓張大媽用洗衣機發出的“嗡嗡”聲,就算是四樓小吳放的搖滾樂都已足以讓我不能安心做作業了。
“唉,實在太有影響了!今天再去說一聲吧!”爸爸還沒等那“樂章”開始奏響,就已經思忖著去和鄰居們說了:“爸,你就別去了,人家憑什么就聽你的啊?”屋內的我聽到爸爸的抱怨,心中就如同像一枚核桃被猛地敲開了,微涼苦澀的滋味涌上心頭。我忍不住沖出去對他說道。
“不行!”爸爸根本不聽我的勸說,直沖出家門。
我趴在窗口,不忍又不住地看著這一時刻地場景:一個年過半百地父親將要為他的女兒付出他的尊嚴!一只手舉起來了,當我正準備“享受”幾分鐘的噪音時,忽然地,聲音消失了!父親“欲叩而止”的手瞬間僵硬了。六號樓在此刻,回到了“萬籟此俱寂”的場面。
消失了嗎?不,以前的“風景”正漸漸潛入夜的蹤跡,如今,那一天的寂靜卻一如既往地延續著,我在心中銘記著這一天。
記住這一天,記住那一刻,記住身邊所有人的愛。因為這一天中蘊含著父親的愛,蘊含著鄰居的理解與關切,更蘊含著我對“愛”這一名詞的用心詮釋!
詳細點評:
(一)優點
1. 環境描寫渲染氛圍:開篇“一個個秋風蕭瑟的夜晚”的描寫,為整個故事奠定了寧靜且略帶憂傷的基調,使讀者能迅速代入情境,感受到故事中人物所面臨的無奈與困擾,如“頓時,他周圍的空氣似乎被牽絆住了,充斥于其中的只有淡淡的憂傷和無奈”,環境與情感相融合,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2. 情節設置富有波瀾:從爸爸多次去請求鄰居,到“我”對爸爸勸說無用,再到爸爸執意出門后的意外結果,情節起伏跌宕。尤其是鄰居從發出噪音到突然安靜的轉變,如“‘呯!’隨著房門的緊閉聲,爸爸一轉身,嘆了口氣,眉峰輕蹙……忽然地,聲音消失了!”這種強烈的反差,吸引讀者不斷深入閱讀,想知道事情的緣由。
3. 人物刻畫細膩入微:對爸爸的動作、神態描寫極為細致,“爸爸低頭哈腰地對四樓的鄰居說道”“一只手舉起來了”“父親‘欲叩而止’的手瞬間僵硬了”,生動地展現了爸爸為了女兒在學習環境中努力克制、卑微又堅定的形象;同時,通過對“我”的內心描寫,如“心中就如同像一枚核桃被猛地敲開了,微涼苦澀的滋味涌上心頭”,也側面反映出事件的復雜性以及人物間的情感糾葛。
4. 主題表達深刻真摯:文章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簡單的鄰里關系事件,更深刻地傳達了愛的主題。父親的愛體現在為女兒的學習環境的不懈努力,鄰居的理解與關切則從他們的默默改變中得以彰顯,而“我”對這一天的銘記,更是將這種愛升華到對生活中所有愛的理解與感恩,使文章主題富有深度和廣度。
(二)不足
1. 語言表述稍顯拖沓:部分語句較為冗長,例如“還沒說完,爸爸又打斷了他,‘我家小孩在做作業,您這聲音……有點響。’”可簡化為“爸爸打斷他:‘我家孩子做作業,您聲音有點大。’”這樣能使表達更為簡潔明快,增強語言的節奏感。
2. 描寫手法相對單一:在描寫過程中,較多地側重于動作和簡單的心理描寫,對于環境、人物等其他方面的描寫手法運用不夠豐富。比如在描述鄰居時,除了噪音這一行為特征外,沒有更多的細節描寫來豐富鄰居的形象,使得人物形象略顯單薄。
具體建議
1. 精簡語言表達:仔細審查語句,去除不必要的字詞和重復啰嗦的表達,讓語言更加凝練。如在描述對話部分,可直接闡述關鍵內容,避免過多的修飾詞和冗長的敘述。
2. 豐富描寫手法:增加對鄰居的細節描寫,可以從外貌、生活習慣等方面入手,使鄰居的形象更加立體鮮活。例如,在提到四樓小吳放搖滾樂時,可以簡單描述一下小吳平時的形象特點或者房間的布置風格,暗示他熱愛音樂的性格,這樣在他被爸爸提醒后突然安靜的舉動就更具合理性和說服力,也能進一步豐富文章內容。同時,在環境描寫方面,可以適當加入一些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讓夜晚的環境描寫更具生動性和感染力,更好地烘托出故事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