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春節探秘:年味濃濃,熱情滿滿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家鄉的春節,對于久居縣城的人來說,總帶著幾分神秘與好奇。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他家鄉的春節,感受那濃濃的年味、淳樸的民風以及獨特的傳統習俗。從祭灶時點燃的巨型香,到串門壓歲時的熱情招待,再到熱鬧非凡的巡演戲,作者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充滿家鄉特色的春節畫卷,讓我們領略到家鄉春節的獨特魅力。
作文正文:
家鄉的春節,素來讓我好奇,過慣了縣城里“清淡”的春節的我更是想一探究竟。我猜,它一定洋溢著家鄉的特色。
我知道家鄉人熱情,厚道,好客,家鄉的春節,果真如此!
濃濃的年味早在“祭灶”時彌漫開來。老家人到春節,最不可缺的就是三大樣,燒“香”,串門,和看戲了。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一支支能點上十二小時的巨大的香。
老家的香可太絕了,它不僅個頭大(高約150厘米),且防水又耐用。這種香并不執著于暗紫的顏色,工匠們靈巧的雙手用金黃的銀粉繪制出手一條盤旋著的龍,更在龍鱗上下足了功夫,凹凸不平,有起有落,龍的神態更是異常逼真,正要向你撲過來似的,兩端還用橙紅色鑲上了“吉祥”二字。
據爺爺輩的老人說,晚上點著這么一支,它便會像秦叔寶和尉遲恭一樣,整晚護著你,一年到頭平平安安的。這香一戶在春節期間通常備三支,除夕夜,初一夜晚,正月十五晚各一支。這香最有特點的地方還是它特有的香味。它絲毫不像平時的短短的那種香,點燃時散出一絲絲黑煙,而是略有一點兒好聞。爺爺笑瞇瞇地告訴我:“這香的寓意可多了,他讓孩子們能夠安心,辟邪,用處多了去了。”
隨著第一支香在除夕之夜燃燒為灰燼,農歷新年的第一天———初一就來了。這時,第二項必不可少的禮節-----串門壓歲,便取代了一切。正所謂“一方風俗養育一方人”,老家的串門并不只是雙手抱拳行個禮,說聲:“新年好。”或“恭喜發財”。還要用這兒產的福橘和包給主人家壓歲壓驚。這不,我起床沒多久,就有人上門拜年了。
這時候的主人家更不能小氣了,你越是熱情,越好客,自己和來客也高興。第一個來拜年的是鄰家的姆姆,我小時候可沒少受她關照,她來給我們壓歲,我可要好好招待她。姆姆前腳剛踏進屋里,我就迎了上去,臉上瞬間擠滿了笑容,我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接過姆姆遞過來的一袋“壓歲禮品”,我知道,這也是一種禮貌。我將袋子拿進屋里后,連忙請姆姆上座。自己則忙不迭的給客人沏茶,瓜子糖果茶面包甘蔗桔子梨樣樣不能小氣,因為來串門的人越多,表示你人緣好,況且這也是祝福的到來。姆姆高興地喝完茶后,我見縫插針的與她聊起了家常。她很高興,雖然席間我們的交流語言不是很通暢,也通過比比劃劃來交流,可是,老家人主客之間的熱情與樸素卻是擋不住的滾滾而來,溫徹心扉。
初六這天,家家戶戶都興致勃勃的談論著下午三點,雷打不動的巡演戲。這場戲很受重視,老人們津津有味的談著這即演的《xx》劇情,小孩兒們則呼來喚去的籌備零食陪老人。
下午兩點半,我們早早來到祠堂,容納一千人的大廳座無虛席,來自東湖鎮各個村的老戲迷,小戲迷們坐擁一堂,好不熱鬧!
這場戲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的不僅僅是演員們精彩的打斗,更是老家人對中國古老的戲劇文化的一種熱愛與推崇。
難忘老家春節游,游見了老家春節濃濃的年味和老家人的厚道,熱情與好客,誰能不說家鄉好?
詳細點評 :
(一)優點: 1.主題鮮明,情感真摯 · 文章開篇即點明主題——“家鄉的春節,素來讓我好奇”,并通過對比縣城里“清淡”的春節,表達了對家鄉春節的強烈好奇和期待,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調。例如:“家鄉的春節,素來讓我好奇,過慣了縣城里‘清淡’的春節的我更是想一探究竟。我猜,它一定洋溢著家鄉的特色。”這句話簡潔明了地引出主題,引發讀者共鳴。 · 在描述家鄉春節的過程中,作者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如“最吸引我的,還是那一支支能點上十二小時的巨大的香”、“我見縫插針的與她聊起了家常”等,真實地展現了作者對家鄉春節習俗的喜愛和對家鄉人的熱情好客的贊美之情。 2.內容豐富,細節描寫生動 · 文章內容豐富,涵蓋了家鄉春節的多個習俗和活動,如祭灶、燒香、串門壓歲、巡演戲等。作者對每個習俗和活動都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例如,在描寫祭灶時,作者詳細介紹了家鄉的“三大樣”——燒香、串門和看戲,并著重描寫了巨型香的特點,如“個頭大(高約150厘米)”、“防水又耐用”、“用金黃的銀粉繪制出手一條盤旋著的龍”等,使讀者對家鄉的祭灶習俗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 在描寫串門壓歲的場景時,作者通過“姆姆前腳剛踏進屋里,我就迎了上去,臉上瞬間擠滿了笑容”、“我將袋子拿進屋里后,連忙請姆姆上座”等細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家鄉人熱情好客的特點,以及作者與鄰居之間的親密關系。 · 文章還運用了一些細節描寫,如“福橘和包給主人家壓歲壓驚”、“瓜子糖果茶面包甘蔗桔子梨樣樣不能小氣”等,使文章更加生動形象,也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3.語言生動,富有表現力 · 文章語言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作者運用了豐富的詞匯和多樣的句式,使文章的語言更加生動形象。例如,“濃濃的年味早在‘祭灶’時彌漫開來”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年味”賦予了生命,生動地描繪了家鄉春節的熱鬧氛圍。 · 文章中還運用了一些口語化的表達,如“老家人”、“姆姆”、“前腳剛踏進”等,以及一些感嘆句,如“老家人主客之間的熱情與樸素卻是擋不住的滾滾而來,溫徹心扉。”等,使文章的語言更加貼近生活,也體現了作者在寫作過程中的自然流暢和真情實感。 (二)不足及建議: 1.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入 · 雖然文章內容豐富,但部分內容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在描寫巡演戲時,可以對戲劇的內容、表演形式、演員的表演技巧等進行更詳細的介紹,或者可以探討巡演戲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的意義。 · 建議在描寫一些重要的場景或活動時,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更深入的分析和思考,以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例如,在描寫巡演戲時,可以這樣寫:“這場戲不僅僅是一場簡單的演出,更是老家人對中國古老戲劇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它讓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家鄉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堅守。” 2.對家鄉春節習俗的描寫可以更加系統 · 文章對家鄉春節習俗的描寫雖然豐富,但缺乏一定的系統性。例如,可以按照時間順序對春節期間的各項活動進行更清晰的梳理,或者可以按照不同的主題對春節習俗進行分類介紹。 · 建議在文章結構上,可以采用總分總的結構,開篇點明主題,中間部分詳細介紹家鄉春節的各項習俗和活動,結尾部分對家鄉春節進行總結和升華,表達對家鄉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3.結尾可以更加升華主題 · 文章結尾以“誰能不說家鄉好?”作結,雖然表達了對家鄉的贊美,但主題升華不夠深刻。例如,可以對家鄉春節的意義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或者對家鄉的未來進行更美好的展望。 · 建議在結尾部分,可以這樣寫:“家鄉的春節,是一部活著的歷史,是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它承載著家鄉人的記憶和情感,也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們更應該珍惜和傳承這份獨特的年味,讓家鄉的春節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活力,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