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試題答案與解析
以下是清代不同地區糧價圖表,展示了18世紀至19世紀中國部分地區糧價的變化趨勢。
地區 | 時間范圍 | 糧價范圍(兩/石) | 主要糧食品種 | 重大事件影響 | 數據來源 |
---|---|---|---|---|---|
直隸 | 康熙中期(1700年) | 0.8-1.2 | 小麥、高粱 | 康熙治河工程穩定農業 | 《清實錄》《戶部則例》 |
江南 | 乾隆后期(1785年) | 2.5-3.5 | 稻米 | 乾隆南巡、人口激增 | 《江南通志》《朱批奏折》 |
湖廣 | 嘉慶年間(1800年) | 1.0-1.8 | 稻米、小麥 | 白蓮教起義導致運輸中斷 | 《湖廣總督奏折》 |
四川 | 道光初年(1820年) | 0.7-1.0 | 稻米、玉米 | 移民墾荒增加產量 | 《四川通志》 |
廣東 | 光緒年間(1880年) | 3.0-4.5 | 稻米、進口洋米 | 鴉片戰爭后通商、自然災害頻發 | 《粵海關報告》《申報》 |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清代中后期,中國北方地區頻繁遭受自然災害,如干旱、洪水和蝗災等。這些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影響,導致糧食產量大幅下降。
材料三:經濟學中的“路徑依賴”理論指出,某些制度或技術一旦被采用,即使在更優的替代方案出現后,由于初始選擇帶來的優勢或慣性,系統仍傾向于繼續沿用該制度或技術。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如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路徑依賴,即使在面臨新的社會經濟條件時,仍然難以進行根本性的變革。
材料四:根據地理學研究,中國古代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主要受氣候條件影響。氣候變化導致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發生變化,進而影響游牧民族的遷徙路線和生存方式。
問題:
1.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自然災害對清代糧食價格的影響,并探討這種影響如何可能與王朝的興衰相關聯。(8分)
提示:可以從糧價波動的時間節點、自然災害的頻率和強度、以及糧價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
2.運用材料三中的“路徑依賴”理論,解釋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為何難以進行根本性變革。(8分)
提示:可以從制度的歷史沿革、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以及制度變革的成本和風險等方面進行分析。
3.結合材料四,論述氣候變化對游牧民族遷徙路線的影響,并分析這種影響如何可能對中國古代的邊疆安全構成挑戰。(9分)
提示:可以從氣候變化對草原生態環境的影響、游牧民族的生存策略、以及邊疆地區的軍事和政治壓力等方面進行分析。
4.綜合上述材料,探討跨學科知識(如地理學和經濟學)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價值。(5分)
提示:可以從不同學科視角對歷史現象的解釋力、跨學科研究方法的創新性、以及對歷史事件的全面理解等方面進行分析。
1.自然災害導致糧食產量下降,供應減少導致糧價上漲。高糧價加劇了社會不穩定,可能引發農民起義,進而影響王朝的穩定和興衰。(8分)
2.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路徑依賴源于其長期的歷史沿革和既得利益者的阻力。制度變革的成本和風險較高,使得統治者傾向于維持現狀。(8分)
3.氣候變化導致草原生態環境惡化,游牧民族被迫遷徙,尋找新的生存空間。這可能引發邊疆地區的軍事沖突,對中國古代的邊疆安全構成挑戰。(9分)
4.跨學科知識能夠提供多角度的分析框架,增強對歷史現象的解釋力。例如,地理學可以解釋環境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經濟學可以分析制度變革的動因和阻力。跨學科研究方法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歷史事件。(5分)
注:答案僅供參考
相關試題:
- 查看答案與解析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北方軍事集團割據混戰,導致人口大量死亡流徙,社會經濟破壞嚴重,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都蒙受戰亂之害,出現了“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者,不可勝數”的殘破局面。三國孫吳境內有“國稅再熟之稻,鄉貢八蠶之錦”。西晉時的“八王之亂”使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毀滅性破壞,人們紛紛流徙江南。據史書記載,當時沿長江的建康、姑蘇一帶已是“阡陌如繡”。隋的暴政對北方社會生產的破壞無可置疑,而大運河的開鑿加強了南北經濟的溝通,為南方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兩宋時期,少數民族的入侵使中原地區戰火蔓延。據統計北宋熙宗十年,南方占全國商稅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摘編自劉亞荷《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認識。(要求:從時期、原因、影響等方面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