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鯨魚的 “出走” 與愛的回歸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一個被認為是 “壞學生” 的孩子,在分數的重壓下滿心委屈。偶然邂逅的一只小鯨魚,本以為是孤獨中的慰藉,卻意外引領他發現了父母隱藏在嚴厲背后的深沉愛意。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充滿溫情與轉折的故事。
作文正文:
我是個壞學生。爸爸媽媽,還有大家都這么說。所以這一次,我又考了難看的分數,所以這一次,又挨罵了。
很多時候,我都不明白,僅僅一個分數罷了,他們干嘛看得那么重,或者,他們愛的是分數,而根本不是我吧……
我沒有想到,我會遇到一只裝在杯子里的鯨魚。也許是世界上最小的鯨魚。它就在那里,在小杯子里輕輕地搖晃著尾巴,等待我的到來。
我把它養了起來,就像養起自己的一個夢。飼料,水缸,還有和主人的聊天。我不會要求它一定要長成世界上最小或最大的鯨魚,我不會要求它早上必須跟我一起起來,也不會要求它晚上必須幾點睡覺,更不會它什么時間干什么事情。我跟它分享我所有的好心情,在我傷心的時候,也只有它能夠安撫我受傷的心靈。我想,它一定是上天派來的,屬于我的小孩吧。
但是,漸漸地,我發現不對勁了。小鯨魚吃的東西越來越少,也越來越虛弱,很多時候,都煩躁不安在水缸里游來游去。小鯨魚不說話,只是看著我流淚。我的小鯨魚,竟然在某一天的早上,居然哭了起來。 “你怎么了啊?”我問它。但是小鯨魚只是搖著尾巴,努力地想跳出魚缸。
我又被爸媽教訓了,我親愛的小鯨魚,你知道嗎?我都么羨慕你,沒有煩惱,沒有憂傷,我多么羨慕你,我的小鯨魚。 我們一起逃走好嗎?那天晚上,我正在睡覺。突然看到外面亮起瑩瑩的光。然后我看到我的小鯨魚從水缸里飄了起來,就這樣,越變越大,由一只水缸里的小鯨魚,變成能填滿半個天際的大鯨魚。我的小鯨魚逃走了,在沒有通知我的情況下。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跟了上去,跟著我的小鯨魚的足跡。原來,我的小鯨魚是一只離家出走的。原來,我的小鯨魚也不是沒有煩惱,也沒有憂愁,原來,我的小鯨魚,它的父母一直在等它。
我們來到了大海邊。在這里,小鯨魚落入大海,兩只大鯨魚在海邊等待著它。仿佛等待了很久很久,他們身上的水都干涸了, 仿佛等待了很久很久,它們的皮膚都干裂了。但是他們一直在這里等我的小鯨魚,不,或者說,它們的小鯨魚。當小鯨魚落下的時候,它們歡快的鳴叫聲傳遍整個大海。水花四濺。
就像我的父母。我過頭的時候,看見了他們,他們站在我的身后,一臉擔心。 “大晚上,出來干什么?”媽媽這么說的時候,甚至聲音都硬咽了。我能看見他們額頭上細細的白發,以及眼角不知道什么時候長出來的皺紋,我能看到他們因為擔心我跟著我跑出來的衣衫不整的模樣,以及因為失眠布滿血絲的眼。就像我的小鯨魚的父母一樣,我的父母也在等我。
詳細點評:
優點 1. 立意深刻新穎:通過孩子與小鯨魚的故事,巧妙地將孩子對父母愛的誤解與小鯨魚和父母的團聚相對比,最終讓孩子領悟到父母的愛,立意獨特且富有感染力,能引發讀者對親子關系的思考。 2. 情感細膩真實:在描述孩子內心感受時十分細膩,如 “很多時候,我都不明白,僅僅一個分數罷了,他們干嘛看得那么重,或者,他們愛的是分數,而根本不是我吧……”,真切地傳達出孩子因分數被父母否定后的失落與懷疑。在描繪小鯨魚父母等待的場景時,“他們身上的水都干涸了,仿佛等待了很久很久,它們的皮膚都干裂了”,也能讓讀者深刻感受到那份執著的愛。 3. 情節富有波瀾:從孩子認為自己是壞學生,到遇到小鯨魚,小鯨魚的異常,再到小鯨魚的 “逃走” 以及最后的真相揭示,情節層層遞進,充滿轉折,緊緊抓住讀者的好奇心。 不足 1. 語言表述瑕疵:存在一些錯別字和表述不當之處。“我過頭的時候” 中 “過” 應為 “回”;“聲音都硬咽了” 中 “硬咽” 應為 “哽咽”。部分語句不夠通順,如 “我不會它什么時間干什么事情”,應改為 “我不會要求它在什么時間干什么事情”。這些錯誤影響了文章的流暢性和專業性。 2. 細節描寫可優化:在一些關鍵情節上,細節描寫不夠豐富。比如小鯨魚從水缸飄起變大的過程,描述較為簡略,若能詳細描繪小鯨魚身體的變化、光芒的閃爍等,能增強故事的奇幻感與畫面感;在描述父母出現的場景時,對父母表情、動作的刻畫也可更細致,讓讀者更能感受到父母的擔憂。 3. 主題升華稍顯倉促:文章結尾處孩子突然領悟到父母的愛,雖有前文鋪墊,但整體轉變過程稍顯急促,缺乏更深入的內心掙扎與思考過程,使得主題升華不夠自然流暢。 建議 1. 強化語言校對:仔細檢查文章,修正錯別字和語病。平時多讀優秀作品,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度,寫完后可多讀幾遍,確保語句通順。 2. 豐富細節描寫:在關鍵情節處增添細節。描述小鯨魚變化時,“小鯨魚從水缸里緩緩飄起,身上的鱗片閃爍著柔和的藍光,身體如同被一股神秘力量牽引,不斷膨脹,原本小小的身軀逐漸變得龐大,直至能填滿半個天際”;刻畫父母時,“媽媽的眼睛瞪得大大的,滿是焦急與擔憂,雙手不自覺地在身前緊握,爸爸眉頭緊鎖,額頭上的皺紋更深了,腳步匆匆,卻又因緊張而有些踉蹌”,讓故事更生動。 3. 深化主題升華過程:在結尾部分,增加孩子內心復雜情感的描寫,如 “看到父母的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顫。回想起這些日子對他們的誤解,再看看眼前滿臉疲憊卻仍牽掛著我的他們,我心中滿是懊悔。我開始反思自己一直以來的任性,原來他們的嚴厲背后,是對我深深的期望與愛……”,使主題升華更自然、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