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家>有感:三代人的群像與自我的映照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在文學的浩瀚星空中,《家》以其獨特魅力閃耀。當讀者翻開書頁,書中覺慧、覺民、覺新三兄弟的故事撲面而來。作者以細膩筆觸,展現了一個時代的風云變幻與人物的掙扎奮進。現在,讓我們跟隨一位讀者的感悟,一同走進《家》的世界,探尋其中的奧秘與深意 。作文正文:
我坐著心中的時光器,來到了2098年,這里有一所非常特殊的安全學校。
我想這書最適合青春的人去讀,十八九歲,剛入世事,見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這書最能激起這樣的人的興趣。他們或許會像覺慧一樣反抗舊的東西,去追尋理想和新生事物。
而我現在讀來確實已經對覺慧有了自己的判斷,我有時不能完全贊同覺慧。我有時很同情覺新,甚至覺得覺新的做法并沒有什么異常。而對覺民,更是覺得他成熟、冷靜,對世事有自己的判斷,又能夠忍耐自己所厭煩的東西,有能夠追求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才是正確的。人或許只有積極抵抗與消極抵抗相結合,才能活得更好,最后覺民不是活得了幸福,并在家中長期生活下去?或許這樣的結局更適合普通人。
但我想作者并不是我以上一段的意思,他希望年輕人能夠奮起反抗,去接受新思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這個世界。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覺得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就是一個人的三方面。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矛盾體,而對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著三種不同的計劃,恰是三兄弟身上所體現出的性格與行事方式??磿鴷r,會覺得有時自己是覺慧,想要反抗,卻困難重重,又對社會抱怨多多,有時是覺新,雖名“覺新”,卻很“守舊”,逆來順受,接受著命運的安排,有時又覺得自己是覺民,可以對他人有著強烈的同情,可是試著用語言撫慰每一個人心靈的傷。
我想我或許是被書本毒害太深的一個人,終究不能如覺慧一樣。
再來說說這本書。
這本書很難說是悲劇還是喜劇。因為瑞玨、梅、鳴鳳、爺爺的死、大家庭的沒落,不得不說是悲劇。而最后覺慧去上海追尋新思想,覺民得到幸福,這又給此書留下了希望。但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這都是一部厚重的書。
此書的語言很簡練,卻又很深刻。作者在書中有大量評論的話,并將這些話與敘述將結合,這是些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過提煉的話,將這種深刻有理的話語寓于具體事情之中,更顯出其深刻見解。正如有一段是即將睡覺,便將人的性格與世事和睡覺聯系起來,有一段是將花園里的湖,便說這個家就像湖一樣,表面平靜而內里波濤洶涌。
而總體來說,語言敘述性很強,并有張有簡,很流暢,點到為止。詳略恰到好處。
我想這部書從整體上來說是值得一讀的,你會看見厭煩的有趣的上一輩人,看見積極反抗的下一輩人,還會看見在社會之中漂浮著的這一輩人。你會看見這個社會,或許還會看見你自己。
詳細點評:
優點 1. 感悟深刻且獨特:對《家》中人物的分析鞭辟入里,能跳出常規認知,不僅看到覺慧反抗的一面,還能理性看待覺新的選擇,欣賞覺民的成熟與平衡。如 “我有時很同情覺新,甚至覺得覺新的做法并沒有什么異常”,展現出對人物復雜性格的理解。同時,創新性地將三兄弟視為一個人的不同面,“每個人都是同樣的矛盾體,而對于任何事情的做法,都有著三種不同的計劃,恰是三兄弟身上所體現出的性格與行事方式”,這種觀點新穎且具有啟發性。 2. 對書籍的整體把握精準:清晰梳理出《家》的悲劇與希望元素,“瑞玨、梅、鳴鳳、爺爺的死、大家庭的沒落,不得不說是悲劇。而最后覺慧去上海追尋新思想,覺民得到幸福,這又給此書留下了希望”,準確概括書籍的情感基調與情節走向。并且對書的語言特色把握到位,指出語言簡練深刻、敘述流暢、詳略得當,如 “此書的語言很簡練,卻又很深刻。作者在書中有大量評論的話,并將這些話與敘述將結合”,體現出較強的文本分析能力。 3. 語言自然流暢:表述自然,如 “我想這書最適合青春的人去讀,十八九歲,剛入世事,見的不多,有活力有激情,這書最能激起這樣的人的興趣”,像與朋友交談般娓娓道來,拉近與讀者距離,使閱讀體驗輕松愉悅。 不足 1. 語言表述欠嚴謹:部分語句存在語病,如 “我想我或許是被書本毒害太深的一個人”,“毒害” 用詞過重且表意不明,可改為 “影響”。還有一些表述口語化過于隨意,如 “你會看見厭煩的有趣的上一輩人”,語句不通順,可改為 “你會看到上一輩人既令人厭煩又有其有趣之處”。 2. 缺乏對具體情節支撐:在分析人物和書籍特色時,多為抽象概括,缺少具體情節作為論據。例如在評價語言特色時,只是泛泛而談語言深刻,卻未引用書中具體語句進行賞析;分析人物性格時,也未結合具體事例闡述覺民如何成熟冷靜、覺新怎樣逆來順受,使觀點略顯空洞。 3. 結構稍顯松散:文章整體結構不夠緊湊,段落之間過渡不自然。從對人物的分析跳到對書整體風格的評價,以及從書的悲劇喜劇色彩轉換到語言特色,缺乏必要的銜接語句或過渡段落,給人一種內容拼湊之感。 建議 1. 提升語言質量:加強語法學習,寫完后仔細檢查語句通順度與用詞準確性。多參考優秀書評,學習書面化、嚴謹的語言表達。比如在描述對書的感受時,用更精準的詞匯替代口語化表述,像將 “很難說是悲劇還是喜劇” 改為 “難以簡單界定其為悲劇或喜劇”。 2. 豐富內容細節:在闡述觀點時,緊密結合書中具體情節。如分析覺新逆來順受,可列舉他面對家族安排,無奈接受與瑞玨的婚姻等情節;賞析語言特色時,引用 “這個家,就像一個沙漠,里面有無數的漩渦” 等語句,詳細分析其如何簡練深刻地反映家庭內部矛盾。 3. 優化文章結構:增加過渡語句或段落,使文章層次分明。在從人物分析過渡到書籍整體評價時,可添加 “在深入剖析人物后,讓我們將目光轉向整本書的風格與價值” 之類的過渡句;在不同特色評價之間,也用類似語句自然銜接,增強文章連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