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破惡,方為正道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講述了“我”因反感路上行人的不文明行為而產生報復心理,在公交車站做出不文明舉動后自我反思,最終意識到應換種方式對待他人的故事,引發讀者對人際交往和自我修養的思考。
作文正文:
每天走路上下學時,總會抱怨一些路上遭遇的種種不平:亂擁擠的、亂穿紅綠燈的、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走路看手機不看路的……我真是打心底里厭惡這些人!終于,某天我得出一個結論,要想走得快,就別客氣,要一個勁兒地搶道擁擠,“優勝劣汰”嘛。
一個小雨天,我撐著傘出去透透氣,我想坐公交車去步行街走一走。到了車站,人們一窩蜂地往車里擠,我也被帶上進去。這人群中竟然還有人把撐開的傘往別人的臉上戳,到處水花四濺。我心里一股無名怒火騰地升起,我用力往里推了幾下,然后擠開眾人跑出人群。我一心想著報復,雨傘在我的手中高速旋轉,腳下的沙坑被我踩得高高濺起——反正我穿了雨靴,不怕!看見過往行人衣鞋被我弄濕,臉上的妝都花了,看著人們憤怒的`樣子,我心中一陣狂喜,總算“教訓”了這些人,真是“爽”翻了!
我保持著這種“勝利”的姿態一路走回家。到了大門口時,門衛卻提醒我:“走路穩一點,不要摔倒了!”我的動作戛然而止,我本想改變我所厭惡的人,卻成為了我所厭惡的人所厭惡的人,我是否應該換一種方式?……
我低頭沉思,竟一路走過了大門。
地上一團黑影驚起了我。迎面走來了一個戴著耳機的“低頭族”,不,是兩個,后面的還騎著自行車,眼看就要撞上了,我大聲提醒“注意后面”,“低頭族”猛地一驚,閃過了自行車。
看到眼前的年輕人鄭重地摘下耳機,我笑了。
要想皆大歡喜,就要做最好的自己。
詳細點評:
1. 優點 · 情節完整且富有轉折:從最初對路人不文明行為的厭惡,到自己采取報復行動,再到被門衛提醒后的反思以及最后的轉變,情節連貫,且“我”的行為和思想轉變形成鮮明對比,如先是為了走得快而選擇搶道擁擠,后來在公交車站報復性地弄濕他人衣物,最后又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變,這種轉折使故事更具吸引力和教育意義。 · 主題明確且有深度:通過“我”的經歷,深刻揭示了不能以惡制惡,要以善良和正確的方式去影響他人的主題。結尾處“要想皆大歡喜,就要做最好的自己”直接點明主旨,升華了文章的思想境界,讓讀者能清晰地領悟到文章所傳達的價值觀。 · 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如“人群中竟然還有人把撐開的傘往別人的臉上戳,到處水花四濺”“雨傘在我的手中高速旋轉,腳下的沙坑被我踩得高高濺起”等描寫,生動地展現了公交車站混亂的場景以及“我”報復時的狀態,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2. 不足 · 人物心理描寫可更細膩:在“我”產生報復心理和進行報復行為時,心理描寫稍顯簡單。例如,在公交車站報復時,可以增加一些內心獨白,如“他們之前那么過分,現在讓他們也嘗嘗被水濺的滋味,看他們還能不能再這樣沒素質!”這樣的描寫能使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我”的心理變化過程,增強故事的真實性和可信度。 · 語言表達可更精準:部分語句表述較為口語化,如“‘低頭族’猛地一驚,閃過了自行車”,可改為“‘低頭族’聽聞提醒后猛地一驚,迅速轉動車頭,堪堪避過自行車”,使表達更書面、更精準。同時,文中一些用詞可進一步斟酌,如“狂喜”一詞用于形容報復后的心理狀態可能不夠恰當,可換成“暢快”等更能體現復雜情緒的詞匯。 具體建議 1. 在描寫“我”產生報復心理的過程中,增加更多內心獨白和細節描寫,比如回憶之前看到的不文明行為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從而使報復心理的產生更加合理自然。例如:“我站在人群中,腦海中不斷浮現出那些亂穿紅綠燈的人差點被車撞的驚險畫面,還有隨地吐痰者那令人作嘔的模樣,心中的怒火越燒越旺,一個念頭在心底悄然滋生——我要讓他們也嘗嘗被冒犯的滋味?!?/p> 2. 優化語言表達,將口語化表述改為書面語。如“這人群中竟然還有人把撐開的傘往別人的臉上戳”可改為“在這熙攘的人群中,竟有人肆意地將撐開的傘朝著他人的臉龐戳去”。同時,對一些用詞進行替換或細化,使情感表達更準確。如“‘爽’翻了”可改為“心中涌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暢快之感,仿佛長久以來壓抑的憤懣都在這一刻得到了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