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的元宵節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過描述濮陽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和活動,展現了濮陽人民對這一傳統節日的熱愛和慶祝方式。文章情感真摯,細節描寫生動,使讀者感受到了濮陽元宵節的熱鬧和喜慶。
作文正文:
按照濮陽的老規矩,元宵節差不多在正月十五就開始了。在元宵這天,家家都要吃湯圓,湯圓大多是用黑芝麻做成的。
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包餃子。餃子既圓潤又養眼,煮好之后,那香味更是令人垂涎三尺,令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濮陽,元宵節時,家家吃餃子。
過元宵節,總是會有“舞龍獅”。舞龍獅不僅僅風靡春節。在元宵節時,也可謂是頗為流行啊!舞龍獅是中國民間傳統習俗,“舞龍獅”又成“耍龍燈”,因為它又象征著吉祥。所以,從春節到元宵,濮陽有許多地方都有舞龍獅的習俗。龍在中華民族更是代表了吉祥尊貴和勇猛,也更是權力的象征。在濮陽更是寓意深長――龍鄉。因此,很多人都喜歡舞龍獅。
踩高蹺也是一種十分盛行的活動,這種活動形式活潑多樣,技術性極高,十分深受群眾的喜愛。踩高蹺,已形成鮮明的地域風格與民族色彩。每當元宵節之時,也許你的'運氣好,可能會在類似的節目中,看到“走高蹺”。
扭秧歌,很多人都聽說過,也常見的,也是我們北方漢族一種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喜聞樂見!習俗來之已久,但是人們卻仍十分喜歡這種歌舞形式!
元宵節剛開市,處處張燈結彩,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在人多的公園中,都要掛出幾百盞甚至上千盞特色的燈來,什么樣的都有,令人眼花繚亂……
這便就是我們家鄉――濮陽的元宵節!
詳細點評:
優點:
· 情節生動: 文章通過細致的描寫,將濮陽元宵節的各種活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尤其是對湯圓、餃子、舞龍獅、踩高蹺和扭秧歌等傳統習俗的描述,增加了文章的畫面感和感染力。
· 語言生動: 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描述,如“令人垂涎三尺”、“眼花繚亂”等,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 結構清晰: 文章按照時間順序展開,情節連貫,讀者能夠清晰地跟隨故事的發展。
不足及建議:
· 段落銜接: 雖然整體結構清晰,但在一些段落之間的銜接上可以更加自然流暢。例如,可以在段落之間加入一些過渡句,使故事更加連貫。
· 細節描寫: 文章中的一些細節描寫可以更加具體,以增強畫面感。例如,可以描寫一下湯圓和餃子的具體制作過程或者舞龍獅時的場景,使場景更加生動。
· 錯別字和用詞: 注意檢查錯別字和用詞是否準確。例如,“在人多的公園中,都要掛出幾百盞甚至上千盞特色的燈來,什么樣的都有,令人眼花繚亂……”中的“都要掛出”可能過于重復,可以改為“都會掛出”。
具體建議:
· 段落銜接: 在“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包餃子。”之前,可以加入一句過渡句,如“除了吃湯圓之外,元宵節還有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包餃子。”
· 細節描寫: 可以增加一些湯圓和餃子的具體制作過程的細節描寫,例如:“家家戶戶都會精心準備餡料,將黑芝麻炒香后磨成粉,加入適量的糖和油,攪拌均勻后包入面皮中,制成一個個圓潤飽滿的湯圓。”
· 錯別字和用詞: 修改“‘都要掛出’”為“都會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