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半,亦愛全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過探討“半”與“全”的概念,闡述了作者對這兩種生活態度的理解和喜愛。文章引用了清代李密庵和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觀點,以及屈原和文天祥的故事,來說明“半”代表的是一種知足、適度和懂得放棄的精神,而“全”則代表了一種執著、追求和堅持不懈求得完美的精神。最后,作者提出“半就是全,全就是半,非全非半”的觀點,表達了對這兩種態度糾糾纏纏、難以分開的認識。
作文正文:
我愛半,亦愛全。
我愛半。清代李密庵在他的《半半歌》中說:“看破浮生過半,半字受用無邊。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半帆張扇免翻顛,馬放半鞭穩便。”的確,醇香的酒,飲少則不夠盡興,飲多則誤事,故而擇半,在半醉半醒之間品味;美麗的花,若只是骨朵,則顯乏味無趣,若大開大放,則顯庸俗矯情,半開半閉,放而微含,嬌美含羞最亮。
德國哲學家尼采也曾作詩談“處世之道”:“別在平野上停留,也別爬得太高。打從半高處觀看,世界顯得最美好。”人生的確如此。
“半”是一種知足,一種適度,一種懂得放棄的精神。知足常樂,隨遇而安。
我亦愛全。屈原在“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楚國執著于美政,最后,寧愿投身汨羅,也不愿沾染世俗塵埃。文天祥面對元人的威壓和皇帝的勸說,自始至終不肯屈服,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
“全”是一種執著,一種追求,一種堅持不懈求得完美的精神。委曲求全,十全十美。
半就是全,全就是半,非全非半。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碎的是身體,全的是志氣,瓦全的是身體,卻失掉了志氣,全與半,糾糾纏纏,一時間難以分開。
總之,我愛半,亦愛全。
詳細點評:
優點:
· 選材新穎: 文章以“半”和“全”為主題,通過文學作品和歷史人物的故事,引發讀者對人生態度的思考,具有啟發性。
· 觀點明確: 作者清晰地表達了自己對“半”和“全”的喜愛,并通過具體的例子進行了闡述。
· 論證充分: 文章引用了多個例子,包括清代李密庵的《半半歌》、德國哲學家尼采的詩、屈原和文天祥的故事,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觀點。
· 語言優美: 文章運用了許多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語言,如“醇香的酒,飲少則不夠盡興,飲多則誤事”,使文章更具文學性和感染力。
不足:
· 部分段落結構不夠清晰: 例如第四段中,關于“人生苦短”的討論與主題關系不大,可以考慮刪減或調整位置。
· 個別詞語使用不當: 如“做一件事,結果帶來的喜悅,與過程中帶來的喜悅是無法比擬的。”這句話中的“無法比擬”可能過于絕對,可以改為“難以比擬”。
建議:
· 對于與主題關系不大的內容,可以適當刪減或調整位置,使文章更加緊湊和連貫。
· 注意詞語的準確性和恰當性,避免使用過于絕對或模糊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