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禮物:心意與行動的抉擇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以母親節禮物為切入點,通過剖析 "買禮物" 的利弊,提出 "行動式感恩" 的主張。作者從 "勞神" 與 "傷財" 兩個維度論證傳統禮物的局限性,最終得出 "陪伴與分擔比物質饋贈更有價值" 的結論,語言簡潔有力,觀點極具現實針對性。作文正文:
臨近母親節,學生們都會躊躇該送母親什么禮物,絞盡腦汁地想到底該買什么禮物母親收到后會高興,又想該怎么把禮物送出去才能給母親一個驚喜。
其實,不管你買什么禮物送給母親,母親都是高興的,她們都會想啊:我這平日毛毛躁躁的孩子居然也會留意到母親節,并且還會這么精心地準備一份這么令人驚喜的禮物!想到這里,母親的心里都會充滿欣慰。但欣慰歸欣慰,母親在母親節這一天最希望得到的,是孩子買來送她的禮物?
不。為什么呢?
第一:買禮物勞神。有的為了準備這份禮物,特地逛完城里所有的商店,回到家,像得了相思病般想啊想,買什么送母親呢?這樣不但影響你的學習狀態,又讓母親為心事重重的你擔擾,這反而起了反效果。
第二:買禮物傷財。要買禮物,花錢是必不可少的。自己這么小的年紀,有能力賺錢買禮物嗎?有的說可以用平日攢積的錢來買啊,可是,這平日里攢的錢,不又都是從母親那兒拿來的么?父母賺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不該隨意花。這里說“隨意”,是因為大家所買的大都是吃的用的,在家里,母親需要什么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也明白在什么時候買最合適,萬一你買的母親現在并不需要或已經不想要了,那豈不是浪費?如果說禮物買的是飾物之類的,那比實用的東西更沒價值,買了的話更是浪費。像這種勞神傷財的事,母親一定不希望發生。倘若你真的想給母親祝福,一個親吻,一個擁抱,一句問候,一次談心或幫幫做家務或許比買禮物送母親來得實在。
綜上所述,母親節還是不買禮物的好。但這并不代表不要送禮物,可是送什么呢?那一個親吻或是一個擁抱或者一句問候,一次談心,幫忙家務,就是在母親節送給母親的禮物了。既能表達你對母親的敬意和感激,又同樣能給母親帶來驚喜和寬慰。
詳細點評 :
一、寫作優點: 邏輯結構清晰,論點明確 1. 文章采用 "總 - 分 - 總" 結構,開篇拋出問題,中間分兩點論證,結尾總結升華。段落間用 "第一"" 第二 " 等序數詞銜接,層次分明。 2. 核心論點 "禮物不如行動" 貫穿全文,如 "一個親吻,一個擁抱,一句問候" 等具體建議強化了實用性。 語言通俗易懂,貼近生活 1. 口語化表達增強親和力,如 "像得了相思病般想啊想"" 父母賺的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 ",易引發學生共鳴。 2. 反問句運用巧妙("母親在母親節這一天最希望得到的,是孩子買來她的禮物?"),引導讀者思考。 社會意義深刻 文章直指青少年消費觀問題,批判 "用父母的錢表達孝心" 的矛盾,倡導 "用實際行動反哺",具有教育意義。 二、不足之處及建議: 論據支撐不足,說服力受限 1. 問題:"勞神傷財" 的論證缺乏具體案例或數據支持,如未說明學生因買禮物影響學習的比例,或母親對 "不實用禮物" 的具體反饋。 2. 建議:增加真實情境描寫,例如:"去年同桌為買禮物省下午餐費,結果貧血請假三天,她媽媽既心疼又無奈。" 觀點稍顯絕對化 1. 問題:結尾 "母親節還是不買禮物的好" 的表述過于絕對,忽視了禮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價值(如手作禮物的紀念意義)。 2. 建議:調整為 "與其盲目購買禮物,不如用心觀察母親的需求",并補充例外情況:"若經濟允許且禮物確實符合母親心意,也不失為一種表達方式。" 語言表達可優化 1. 問題:部分語句重復(如 "勞神傷財" 出現 3 次),比喻稍顯陳舊("像得了相思病")。 2. 建議: 1. 將 "勞神傷財" 替換為 "消耗精力與金錢成本",增強專業性。 2. 比喻改為 "在購物 App 間反復跳轉,像被困在旋轉門里的倉鼠"(增強畫面感)。 結尾升華可深化 1. 問題:"既能表達敬意,又能帶來驚喜" 的總結稍顯平淡,未呼應更深層的親子關系建設。 2. 建議:加入對 "禮物本質" 的思考:"真正的禮物,是讓母親看到你理解她的付出,并愿意用行動延續這份愛。"總結建議:本文已具備明確的觀點和清晰的邏輯框架,若在論據豐富度、語言精準度和觀點包容性上進行調整,可顯著提升說服力。重點修改方向: 1. 增加具體案例或數據支撐論點; 2. 軟化絕對化表述,體現辯證思考; 3. 替換陳舊比喻,增強語言感染力; 4. 結尾升華至 "理解與傳承" 的層面,提升立意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