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拜憶深情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文章開篇點明是清明節快到了,而作者今年無法回家掃墓的遺憾之情,從而引出對去年清明節和爺爺一起去姥姥墳上祭拜的回憶。通過描述祭拜過程中的細節,如準備祭品、拔草、擺祭品、放鞭炮、磕頭以及與爺爺的對話等,展現了清明節祭拜的傳統習俗和濃濃的親情氛圍,最后表達了對姥姥的思念與祝福以及每年祭拜的決心。作文正文:
又是一年的清明節快到了,我今年沒法回家去親人的墳上掃暮了,好可惜呀!以前每年快到過清明的時候,我的爺爺都要很早準備一些上墳的東西,似鞭炮、紙錢,還有一些菜呀!
記得是去年的`清明節,天下著蒙蒙細雨,我和爺爺拿著一些上墳的東西的東西去姥姥墳上祭拜,路很滑,我很小心地邊走邊和爺爺說:“爺爺,你小心點,路很滑的小心摔跤,爺爺說沒事的,你自己注意點就行了”。我和爺爺有說有笑的來到墳前,爺爺看到姥姥的墳上長著很長很長一根的草,他用手使勁的拔,我在邊上把這些零零碎碎的小草拔掉,雨是越下越大了,沒一會兒功夫,墳上的小草全部拔得干干凈凈了。我們把帶來的酒和米飯還有一些小菜都擺在了姥姥的墳前,放鞭炮,嗑三個頭,我聽見爺爺嘴里小聲的嘮叨些什么,我對姥姥說:姥姥你在天上還好嗎?你要是在天上過得好記得保佑我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每年我們都會來跟您掃暮的。拜完我們收拾好地上的東西又和爺爺一起回家了。
詳細點評 :
優點: 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素材,詳細描述了在清明節與爺爺一起去祭拜姥姥的過程,字里行間充滿了對姥姥的思念和對爺爺的敬重之情,如“我和爺爺有說有笑”“我對姥姥說:姥姥你在天上還好嗎”等語句,生動地展現了祖孫三代之間深厚的情感紐帶,容易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 · 細節描寫具體生動:文中對祭拜場景的細節刻畫十分細致,從“爺爺很早準備一些上墳的東西,似鞭炮、紙錢,還有一些菜呀”,到“墳上的小草全部拔得干干凈凈了”,再到“把帶來的酒和米飯還有一些小菜都擺在了姥姥的墳前,放鞭炮,嗑三個頭”等一系列動作描寫,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清晰地感受到了清明節祭拜活動的傳統與莊重,增強了文章的畫面感和可讀性。 · 語言平實質樸,自然流暢:全文語言簡潔明了,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以一種近乎口語化的表述方式講述故事,如“天下著蒙蒙細雨”“路很滑,我很小心地邊走邊和爺爺說”等語句,通俗易懂,使讀者能夠輕松地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情感,同時也體現了民間故事敘述的質樸風格。 不足: 部分語句存在語病和錯別字:例如“我今年沒法回家去親人的墳上掃暮了”,“掃暮”應改為“掃墓”;“記得是去年的清明節”,“”符號使用錯誤且多余;“拿著一些上墳的東西的東西”存在語義重復問題,可刪去后面一個“的東西”。這些語病和錯別字會影響文章的整體質量和閱讀體驗。 · 標點符號使用不當:文中部分標點符號的使用不夠準確規范,如“爺爺你小心點,路很滑的小心摔跤”,“路很滑的小心摔跤”這部分表述的標點符號應改為“路很滑,小心摔跤!”,以更好地表達語氣和語義;“我聽見爺爺嘴里小聲的嘮叨些什么”,這里的“小聲的”應改為“小聲地”,“的”用于修飾名詞,“地”用于修飾動詞,此處應使用“地”來修飾動詞“嘮叨”。 · 整體描述稍顯平淡,缺乏深度挖掘:文章主要側重于對祭拜過程的表面描述,雖然細節豐富,但在情感表達和主題深化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例如,對于爺爺的形象和情感可以通過更多的細節描寫和內心獨白來進一步豐富立體,對于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家族情感傳承等方面也可以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和挖掘,從而使文章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記敘文,更能引發讀者對傳統文化和親情關系的深入思考。 建議: 仔細校對,修正語病和錯別字:在完成寫作后,認真檢查文章中的語法錯誤、錯別字和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的問題,確保文章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可以多讀幾遍文章,也可以請他人幫忙校對,以發現潛在的問題并及時修改。 · 提升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加強對標點符號使用方法的學習,根據句子的語氣、結構和語義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同時,注意詞語的搭配和用法,避免出現語義重復或用詞不當的情況,使文章的語言更加通順流暢、表意清晰。 · 深化主題,增強文章的內涵和深度:在描述祭拜過程的基礎上,可以增加一些對爺爺形象和性格特點的描寫,比如爺爺在祭拜時的神態、動作所體現出的對姥姥深深的愛和懷念之情,以及這種情感對家人的影響等。此外,可以適當引入一些清明節的歷史淵源、文化意義等內容,將個人的祭拜經歷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探討家族情感在代際間的傳承和發展,使文章的主題更加深刻,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