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江南的多彩風俗繪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清明節作為傳統節日,有著豐富風俗。本文聚焦江南地區,介紹了當地在清明節時吃青團子、食清明螺、踏青以及放風箏剪線等獨特風俗,展現清明時節的別樣風情。作文正文:
清明節是每月的4月4日或4月5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清明節中有很多風俗特點,比如包青餃、踏青、祭奠祖先……在我的老家過春節的時候又有了四大風俗,分別是:吃青團子、吃清明螺、踏青(踏春、春游)、放風箏剪線。
在清明時節,我們這江南有吃著青團子的節日風俗習慣,青團子油綠如玉、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膄,而這青團子也是我們,這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掃墓的必備食品之一,也正因如此,這期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俗之中,地位格外重要。
到了清明不知吃清明螺,怎么能算得上是一個完整的'清明節呢?在清明之時。也正是采食螺螄的佳節,這時螺螄還未繁殖,正是螺肉最為肥美的時候,固有“清明螺螄抵只鵝”的說法。清明螺的施法頗多,可以與蒜、姜片、醬油、料酒和白糖同炒香味兒,平時我一個人就可以吃一大盤呢!除了香炒也可以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若“火候”得當那真可稱得上“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了啊!也就是這清明螺讓我喜歡上了吃螺螄。
踏青呢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的踏青又叫——春游踏春,清明正是萬物復蘇之時的春季,必定可以在自然中找到別樣的美景與風趣,而且在它靜止時找一塊空地來放放風箏,把美麗的風箏送上藍天白云,讓它在天空中飛翔,等到一定高度時。再把連接風箏的線剪斷,讓它在天空中自由的飛翔著,它會何去何從,誰也不知,而剪斷風箏線在古代中也有剪斷晦氣的意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中還有著點點綠色與紅花這可真是一幅朦朧而美麗的山水畫啊!
詳細點評 :
優點: · 風俗介紹全面:文章詳細列舉了江南地區清明節的多種風俗,如吃青團子、清明螺,踏青和放風箏剪線,讓讀者對江南清明習俗有較為全面的了解。每個風俗都有相應的特點描述,像青團子 “油綠如玉、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膄”,使讀者能直觀感受到其特色。 · 語言生動:在描述清明螺吃法時,“可以與蒜、姜片、醬油、料酒和白糖同炒香味兒,平時我一個人就可以吃一大盤呢”,通過自身感受體現清明螺的美味,語言活潑;引用 “清明螺螄抵只鵝”“一味螺螄千般趣,美味佳釀均不及” 等俗語詩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趣味性。 · 邏輯清晰:整體按照風俗種類依次介紹,層次分明。先點明清明節的時間和普遍性,再引出江南地區特有的四大風俗,每一種風俗獨立成段進行闡述,最后以詩句結尾,結構完整。 不足: · 語句存在語病:“在我的老家過春節的時候又有了四大風俗”,此處表述錯誤,應是清明節而非春節。“而這青團子也是我們,這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掃墓的必備食品之一”,句式雜糅,可改為 “而這青團子也是我們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掃墓的必備食品之一” 。 · 深度挖掘不夠:對于每個風俗,多停留在表面介紹,未深入挖掘背后的文化內涵、歷史淵源或情感意義。例如青團子作為祭祀食品,可講講為何會成為祭祀必備,體現了人們怎樣的情感寄托等。 · 結尾倉促:結尾引用詩句后戛然而止,沒有對前文內容進行總結升華,與前文風俗介紹聯系不夠緊密,顯得較為突兀,沒有起到很好的收束全文作用。 建議: · 修正語病:仔細檢查并修改文中存在語病的句子,確保語言表達準確無誤,提升文章質量。 · 深化內容:以青團子為例,可補充 “青團子之所以成為江南一帶祭祀祖先、掃墓的必備食品,源于人們對先輩的敬重與懷念。綠色的團子象征著生機與希望,承載著后人對祖先的追思,希望先輩在另一個世界也能感受到這份美好與生機”,使文章更具深度。 · 優化結尾:在結尾處增加總結性語句,如 “這些豐富多彩的清明風俗,不僅是江南地區獨特的文化印記,更承載著人們對自然、對先輩的深厚情感。在清明時節,我們于風俗傳承中,感受歲月的流轉與生命的延續”,使文章結尾更完整,主題得到升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