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街頭的交通燈之困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西安,這座遠近聞名的文化古城,有著威武的兵馬俑、精細的剪紙和瀟灑如水墨畫的風光。然而,在吸引五湖四海游客的同時,其街頭的交通燈下卻呈現出一番令人深思的景象。作文正文:
這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文化古城,它叫西安。它的歷史是一尊威武的兵馬俑,它的文化是一張精細的剪紙,它的風光是一幅瀟灑的.水墨畫。
五湖四海游客慕名來到了這座城市,在一個路口,人們靜靜地站在斑馬線一側,背上背著沉沉的旅行包,目光集中在那交通燈上,等待著,等待著。寬闊的馬路上,大大小小的車輛川流不息。
綠燈息了,黃燈亮了。
人們拉著孩子,扶著老人,提起箱子,準備著穿過馬路,前往下一個景區。車,沒有停,一輛接著一輛飛馳著。人們仍然注視著那盞交通燈,等待著,等待著。
黃燈息了,紅燈亮了。
人們的第一只腳跨出了人行道。汽車仍然一輛接一輛從面前呼嘯而過。人們又試探著跨出了一小步。車流卻阻擋了人們繼續向前的道路,后邊的老人還在蹣跚地移動著腳步。小孩子把媽媽的手抓得更緊了些,眼前的車輛使他茫然,步子僅向媽媽這邊挪動了一點。父親的背包似乎變得更沉了,他無法走出下一步,只能等待著。年輕的小伙子站在最前面,如同敢死隊,瞄準時機幾大步躍過一輛相對溫柔一點的小轎車。終于,有這么一排人站到馬路中央。大隊人馬還在人行道的邊緣等待著,誰也不知道在等待什么,但卻只能等待,車還是那樣開,沒有一個司機抬頭看看那盞交通燈,沒有一個司機因為過馬路的人群減一點速。他們心平氣和地坐在車上,想著自己的路程。父親的臉上出現了一絲焦急,媽媽顯出一點憂慮,把孩子的手拉得更緊了。老人依然站在人行道上,他們無奈地看著,一輛車開過了,又一輛車開過了。
紅燈息了,黃燈亮了。
父親、母新拉著孩子退了兩步,回到人行道上。幾個小伙子幸運地過了馬路。大部分從仍舊站在人行道上。
黃燈息了,綠燈亮了。
詳細點評:
優點: 場景引入自然:開頭對西安的介紹簡潔而富有特色,通過提及兵馬俑、剪紙和水墨畫,生動地勾勒出西安濃厚的文化底蘊,為后文描述街頭情景做了有效的背景鋪墊,使讀者能快速進入特定的地域環境。 細節描寫細膩:在描述人們等紅綠燈過馬路的情節時,注重對人物動作、神態和心理的刻畫。如“人們拉著孩子,扶著老人,提起箱子,準備著穿過馬路,前往下一個景區”,通過一系列動詞,展現出人們急切又無奈的復雜心情;“小孩子把媽媽的手抓得更緊了些,眼前的車輛使他茫然,步子僅向媽媽這邊挪動了一點”,細致地描繪出孩子的緊張與無助,增強了文章的畫面感和感染力。 反映社會現象深刻:文章不僅僅是在描述一個普通的過馬路場景,更深刻地揭示了一種社會現象——人們在交通規則面前的無奈與部分司機的淡漠。如“車還是那樣開,沒有一個司機抬頭看看那盞交通燈,沒有一個司機因為過馬路的人群減一點速”,通過這樣的描寫,引發讀者對交通規則執行和城市文明建設的思考。 不足: 語言表達略顯單調:整體語言風格較為平實,在描寫過程中過多地使用陳述句,且詞匯運用不夠豐富多樣。例如,多次重復使用“等待著”“車輛”等詞匯,使文章在閱讀過程中略顯枯燥,缺乏文采和節奏感。 情節發展缺乏高潮:文章平鋪直敘地描述人們等紅綠燈的過程,雖然反映了一定的問題,但情節起伏不大,缺乏引人入勝的高潮部分。從黃燈到綠燈,再到紅燈,人們的等待動作和情緒變化相似,沒有明顯的矛盾沖突或情節轉折,難以給讀者留下深刻的記憶點。 主題挖掘不夠深入:雖然指出了交通規則執行不力的現象,但沒有進一步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更深層次的原因。文章僅停留在現象的表面描述上,對于如何改善這種狀況,以及這種現象背后所反映出的城市管理、市民素質等多方面的問題,沒有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使得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建議: 提升語言文采: 豐富詞匯儲備,避免重復用詞。例如,可以用“穿梭不息”代替“川流不息”,用“駐足等待”代替“等待著”等,使表達更加精準且多樣化。 靈活運用修辭手法和句式。如“大大小小的車輛像一群不知疲倦的鋼鐵巨獸,在寬闊的馬路上肆意奔跑”,采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同時,適當增加一些感嘆句、反問句等句式,如“難道司機們就不能稍微關注一下那些焦急等待的行人嗎?”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表現力。 優化情節結構: 可以增加一些情節波折,比如在人們等待的過程中,有一位老人突然身體不適,這使得原本就焦急的人們更加著急,而此時如果有個別司機能主動停車讓行,就會引發人群中的不同反應,從而使情節更加豐富且有張力。 采用對比手法,如描寫一條相鄰的、有交通協管指揮的人行橫道,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交通燈前這一混亂場景的不合理性,進一步加深讀者對主題的理解。 深化主題內涵: 在描述現象的基礎上,深入探討背后的原因。可以從司機的角度分析,是因為趕時間、對交通規則的漠視還是其他因素導致他們不禮讓行人;從城市管理層面思考,是否存在交通設施設置不合理、監管不到位等問題。 提出一些可行的解決方案,如加強交通法規宣傳教育、增加交通違規處罰力度、合理規劃人行橫道位置和信號燈時長等,使文章不僅有批判性,更具建設性,引導讀者深入思考如何解決這類社會問題,提升文章的思想價值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