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讓:社會和諧的美德之光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過講述在天河城地下停車庫的經歷,以小見大,展現了禮讓這一中華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作者從自身的真實遭遇出發,描述了在人流高峰期停車場一位車主因等待不耐煩而吵鬧,以及后來與自家爭搶車位的事件,最后在父親的引導下領悟到禮讓的價值,呼吁人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學會禮讓,為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作文正文:
禮讓,乃古老的中華傳統美德;禮讓,乃人與人溝通的橋梁;禮讓,乃社會進步的關鍵。
星期六下午,是天河城人流高峰期,地下停車庫的車位也都爆滿,可謂一位難求。那天,我與爸爸驅車到天河城,只見地下車庫的門口已經排起了長龍。無可奈何的我們,只能排在“龍尾”,慢慢等候,一點一點挪著步子。
而我們后面剛來的一部黑色的小轎車,則不耐煩的一直按喇叭,車主更打開車窗,大聲叫囂:“怎么前面這么慢!這么大一個停車場就只有一點車位嗎!”車庫的工作人員聞聲而來,向車主解釋道:“現在是人流高峰期,車位都滿了,請您再耐心等等。”但這位車主似乎對這種解釋并不滿意,急躁地大聲罵道:“你們是怎么做的?就不能弄多點車位嗎?這樣還要等多久!我趕時間!”聽到這,坐在車廂里的.我不耐煩了:“他簡直無理取鬧,每個人都安安分分地排隊,就他在吵吵鬧鬧。”旁邊的爸爸則說:“可能他也有原因吧。”
經過漫長的.等待,終于輪到我們進停車場了。我們開著車,在停車場四處轉,尋找車位。“哎,那有一個車位!”我驚喜地發現角落旁一個不引人注目的車位,急忙讓爸爸把車開過去。當爸爸來到車位前方,正打算把車尾退進去停車時,一輛汽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搶先把車頭開了進去。我很生氣,定眼一看,是原來跟在我們后面的黑色轎車。“他怎么可以這樣,明明是我們先找到這個車位的!我們等了這么久,現在又要重新找!”我氣憤地對爸爸說。
但爸爸卻平心靜氣地和我說:“他可能有急事,趕時間,而我們并不趕,就讓他先停車有何妨?禮讓是一種謙讓的美德,它讓人與人變得融洽,讓社會變得更加絢麗,何樂而不為?”聽了爸爸這些話,我若有所思。是啊,禮讓是在文明社會里不可或缺的一種高尚品質,如果沒有禮讓,社會會將是怎么樣的?這實在令人無法想象。
對啊,從這些不足掛齒的小事上便可以看得出來,禮讓的行為讓人們肅然起敬,讓因小事而打傷人的情況不再發生,讓社會更融洽。所以,讓我們學會禮讓,從點點滴滴開始做起,為我們的世界填滿色彩!
詳細點評:
優點: 主題鮮明突出:緊扣“禮讓”這一主題,從停車庫的兩件典型事件,即黑色轎車車主等待時的急躁無禮和爭搶車位,深刻地展現了社會中存在的不禮讓現象,進而通過父親的教導突出禮讓的美德,使主題深入人心。 情節跌宕起伏:文章敘事富有波瀾,先是描述排隊等待進場時黑色轎車車主的吵鬧,引發讀者對不文明行為的反感;接著敘述發現車位被搶的情節,進一步加劇了矛盾沖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使讀者的情緒隨著作者的經歷而起伏。 教育意義深刻:不僅僅是講述故事,還通過父親的話語和作者自身的思考,傳達出禮讓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這一觀點,具有一定的教育啟發意義,能讓讀者反思自己的行為,增強文明意識。 不足: 描寫略顯平淡:在描述人物和場景時,語言較為平實,缺乏生動性和感染力。例如對黑色轎車車主的描寫,只是簡單地提到“不耐煩的一直按喇叭”“大聲叫囂”“急躁地大聲罵道”,這些表述沒有細致刻畫車主的神態、動作和語氣,難以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其無禮的程度。 段落銜接不夠自然:部分段落之間的過渡有些生硬,如從講述排隊等待時黑色轎車車主的吵鬧到發現車位被搶,兩段之間的銜接不夠流暢,使文章的整體連貫性受到一定影響。 建議: 豐富描寫手法:在刻畫人物形象時,可以運用更多的細節描寫,如對黑色轎車車主的外貌、表情、肢體語言等進行細致描繪,使其形象更加鮮活立體,增強文章的可讀性。比如:“只見那黑色轎車車主,身材魁梧,滿臉通紅,額頭上青筋暴起,一邊按著喇叭,一邊瞪大了眼睛,嘴里不停地噴出一串串不文明的話語,那架勢仿佛要把所有的不滿都發泄出來。” 優化段落銜接:在段落之間添加適當的過渡句或過渡段,使文章的邏輯更加順暢。例如,在從排隊等待的描述轉到發現車位被搶的部分時,可以這樣寫:“終于輪到我們進入停車場,本以為可以順利找到車位,卻沒想到新的波折又接踵而至。”這樣既能總結上文的等待經歷,又能自然地引出下一個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