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工智能的多面審視與反思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圍繞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態度展開深入探討,從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畏懼根源,到其能力引發的擔憂,以及在發展人工智能過程中可能帶來的種種影響,包括對人類思考方式的改變等,揭示了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復雜關系,引發讀者對人類與人工智能未來的深入思考。
作文正文:
人類對于人工智能,在享受作為“造物主“的滿足感與驚嘆之余,永遠或是將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存在對它們的畏懼。人類不畏懼自己熟悉的東西,比如動物,因為人類理解它們的需求與本能,也因為這兩者與自己有極大的相似性,而人工智能不是人類熟悉的東西。人類不畏懼植物,因為它們有實體卻沒有能被人類理解的意識,但人工智能有與人不太相同的實體與和人類相似的意識。
人類擔心人工智能,擔心的可說更多是人類自己加于人工智能上的.人格與意識,以及在這之前已經存在于它身上的'能力。人類與人工智能也許沒有區別,如果地球存在意識或者世界存在一個真正的造物主的話。人工智能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人類自身,有相似的功用,也不是欺騙、反恐、控制欲。因為人工智能本身是人類的功能的模擬,而未來的人工智能更可能具有當今無法想象的擬人性與能動性。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認為,他不擔心人工智能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更值得擔心的是人類會像計算器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后果。人類于人工智能便如是,人類究竟為什么發展人工智能呢?因為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相較于人的優越性,比如需要大量計算的,學習能力的領域。但如果人類如計算機一樣以優越性為原則思考,那么人工智能終有一天會延伸到它們以目前的價值觀與同情心不該涉足的領域,比如戰爭。
信息時代的快節奏城市生活壓縮了人們做決定的時間與人們思考的時間,人們以最簡單的標準去應付一個又一個不太需要思考的問題,不得不承認每個人都有羨慕已經輸入程序的人工智能之時,按既定的標準思考。然而當我們真正地習慣了這樣的思考方式之時,我們又怎樣在思考某個需要思考的問題時對抗潛移默化形成的方式,將自己用計算機區別開?而一個簡單到可以成為定式的思考方式,又能有多不脫離功利境界呢?
每個新事物都是一面近向今人類的鏡子,映出的更多是人類自己而非它本身,當《三體》中的邏輯面對善良而單純的應教時,他不禁感嘆:如果地球上一半的人都能像她一樣,那三體人就不必侵略已獲得生存之地了。面對人工智能,面對潘多拉的魔盒,我們要想的不是它怎樣影響我們,而是我們務實,在怎樣影響它,如果以我們計算機一樣的思考方式。
詳細點評:
優點:
立意深刻:文章不僅僅停留在對人工智能表面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人類對人工智能畏懼和擔憂的本質原因,如人類加于人工智能的“人格與意識”,以及對其未來可能失去價值觀和同情心的憂慮,使讀者能從更深層次理解這一科技現象背后的復雜關系。
論證豐富:通過引用蘋果公司總裁庫克的觀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同時運用《三體》中的例子,類比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形象地說明了每個新事物(人工智能)都能反映出人類自身的特性,使抽象的論述更具可感性。
邏輯連貫:整體結構清晰,從闡述人類對人工智能的畏懼,到分析其背后原因,再到探討人工智能對人類思考方式的影響,層層遞進,過渡自然,引導讀者逐步深入思考。
不足:
表述稍顯晦澀:部分語句較為復雜,如“人工智能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人類自身,有相似的功用,也不是欺騙、反恐、控制欲”,邏輯不夠清晰,讀者較難一次性理解其確切含義,影響閱讀體驗。
論據單一:在論述過程中,主要依賴理論分析和少量引用,缺乏更多具體的事實案例或數據支撐,使得文章的論證略顯單薄,說服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段落劃分不夠精細:某些段落內容較長且包含多個觀點,如第四段既談到信息時代城市生活對人的影響,又提到人們羨慕人工智能的思考方式,還涉及如何對抗這種思考方式等問題,可以適當分段,使文章層次更加分明。
建議:
優化語言表達:簡化復雜語句,使其更加通俗易懂。例如“人工智能就像是一面鏡子,反映出人類自身,有相似的功用,也不是欺騙、反恐、控制欲”可改為“人工智能如同鏡子,反映人類自身,其相似功用并非體現在欺騙、反恐、控制欲等方面”。
充實論據:增加具體的數據、實驗結果或實際案例,如列舉一些因人工智能應用而導致人類思考方式變化的實際場景,或者不同領域內人工智能發展對人類產生的具體影響數據,增強文章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調整段落結構:根據內容的邏輯關系,對較長段落進行適當拆分。比如第四段可以按照信息時代生活影響、羨慕人工智能思考方式、對抗這種思考方式的順序分為三個小段,使文章結構更加清晰,便于讀者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