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的力量:中美信用體系的啟示與思考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通過對比中美兩國的信用體系,探討了信用對個人、企業乃至國家發展的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紹了美國信用局的作用及其對維護社會信用的作用,隨后轉向中國當前的信用狀況,并提出了建立信用懲罰機制的建議。最后,文章強調了信用不僅影響經濟領域,更是民族精神素質的體現。作文正文:
曾經讀過一本書,是關于美國人的消費,書上說:美國人都是在花未來的錢,而享受現在。我就有些迷惑不解了,既然美國人都是“舉債度日”的,一旦出現了無賴的山姆小子不肯還錢怎么辦?后來我又看了另外的一些書,這個謎團才解開。原來美國有個信用局,若是某君出現信用違規,即通知各大銀行,___他所有的借款,此招是以使其無立身之地。據說,某些罪犯不怕違反法律,卻獨獨不敢得罪信用局。
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誠信問題。本來,中國是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誠信一向是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美德,“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熏陶了我們幾千年。然而,近年來,信用違規的事情卻不絕于耳。中國有個報社曾做過調查,___危機位居___之后成為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二大因素,___危機導致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增加15%。這不能不讓人感到恐懼。試想,生活在一個無信用的社會中,你的眼睛還可以相信誰?衣食住行,你在消費之前必須確認:這些是否假貨?商家是否在“宰”你?
無信用行為的蔓延,使企業之間心存猜疑,使電子商務難于全面運行,徒然增加本可避免的生產成本,從而導致競爭力下降。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美國的信用局不失為一個好參考。其關鍵在于,建立一個信用懲罰機制,用信用機制與國家強制力雙管齊下,對信用違規事件,用經濟手段加以懲罰,用國家手段加以監督,來促使信用良性運行。信用問題,不能僅靠古代傳統的“德”與“禮”來解決,必須用一個健全的機制加以完善,一旦某人出現信用違規,信用機制讓他在社會上寸步難行,試想,這時誰還敢當不法奸商呢?
其實,信用,不僅牽涉到經濟領域,實際上,它最終影響的,還是人心。試問:有誰愿意生活在一個毫無安全感、終日人心惶惶的.國度。一個人的信用,反映的是他自身,而一個社會的信用,反映的卻是民族的精神素質。一個守信用的民族,才能躋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守信用的國家,才能為國際所信賴。最后,我想起了一位哲人的話:要使一個民族所有人都有信用,那未免過于天真;而若連守信用的人都找不出,那又未免過于墮落。
詳細點評:
優點:
1. 主題明確:文章圍繞“信用”的主題展開,從美國到中國,逐步深入,邏輯清晰。
2. 內容豐富:涵蓋了信用體系的多個方面,包括個人消費、企業經營、國家發展等,展現了作者對話題的全面理解。
3. 觀點鮮明:作者明確提出了建立信用懲罰機制的觀點,并對中國的信用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4. 語言流暢:文章語言表達自然,用詞準確,句式多變,讀起來通順流暢。
不足:
1. 數據支持不足:雖然提到了一些調查和百分比,但缺乏更具體的數據來支撐論點,如具體的案例或統計數據。
2. 結構稍顯松散:文章在轉換話題時,有時顯得突兀,例如從美國的信用局突然轉到中國的信用危機,中間缺乏過渡。
3. 深度分析不夠:對于如何具體實施信用懲罰機制,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案,文章沒有進行深入探討。
4. 情感色彩過濃:部分句子中的情感色彩較濃,如“試想,這時誰還敢當不法奸商呢?”這種表述可能會讓讀者感覺有些情緒化。
具體建議:
1. 增加數據支持:在描述中國信用危機的部分,可以加入更多具體的數據和案例,以增強說服力。
2. 優化結構布局:在段落之間增加一些過渡性的語句或段落,使文章的結構更加緊湊和連貫。
3. 深化分析:對于提出的解決方案,可以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探討其可行性、潛在問題以及預期效果。
4. 保持客觀中立:盡量避免使用過于情緒化的詞匯和表達,保持文章的客觀性和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