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成長之光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本文以細膩的筆觸,回溯了一段夏令營經歷,作者在國學經典的浸潤與師者的啟迪下,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面對挫折的從容與對內心高貴的堅守。那七天,如同一扇窗,讓作者窺見傳統文化的璀璨,也為其人生注入了別樣的芬芳。作文正文:
每個人的記憶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難忘的經歷,也許是一次偶遇,也許是平凡小事,也許是一時感悟。它們留在記憶里,經過時間的沉淀,散發出縷縷芬芳。
那年夏令營,月很溫柔,風也溫柔。我有幸認識了我的指路明燈,他引領著我走向國學經典,從而讓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高貴。
夏令營一共七天,因為有經典相伴,每一天,我都過得很充實。第一天,《三字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人之初,性本善朗朗的讀書聲縈繞在耳邊我努力地上好每一節國學課,做好每一次筆記。很榮幸,我成為了小班長,同時也很高興成為他的得力小助手,我一邊帶領同學們學習,一邊把所學牢記在心底。
他還帶領著我們走進《詩經》,在《蒹葭》中感受清冷、孤寂、凄涼、迷離的氛圍;沿著河畔道路的崎嶇,在蘆葦叢中,在白露凝結成霜的秋日,我們感悟著主人公對意中人可望不可及,仍不棄追尋的執著;在畫伊人的活動里,我們深深體會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綿遠悠長。
當得知自己的期末成績十分不理想的那一刻,我在嘴里喃喃著:白努力了,唉!這時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荀子曾說過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悔悔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雖然這句話我不是很懂,但我認真記得。要做一個優雅、安靜、高貴的.女孩子,不能因為一次成績的不理想而放棄自己的追求。真正的高貴,是內心深處的淵博和纖塵不染!我記著這句話,堅信自己會走得很遠,變得更好!
七天的夏令營很快結束了,但國學經典的魅力如同春花的芬芳,沁人心脾,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我愿帶著國學經典的書香,像他一樣,芬芳更多的人!
詳細點評:
優點
開頭環境烘托巧妙:文章開篇“那年夏令營,月很溫柔,風也溫柔”,寥寥數語,營造出靜謐美好的氛圍,為后文結識良師、開啟國學之旅做了極好的鋪墊,讓讀者仿若置身于那清涼夏夜,靜待故事發生。
細節描寫生動:如“在《蒹葭》中感受清冷、孤寂、凄涼、迷離的氛圍;沿著河畔道路的崎嶇,在蘆葦叢中,在白露凝結成霜的秋日,我們感悟著主人公對意中人可望不可及,仍不棄追尋的執著”,精準的場景刻畫與氛圍渲染,使讀者仿若與作者一同沉醉于《詩經》魅力之中,身臨其境感受詩歌之美。
情感真摯且有層次:從初涉國學的新奇,到成績受挫的失落,再到師者鼓勵后的堅定,情感轉變自然流暢,且在每一階段都有細膩入微的體會呈現,讓讀者能切實感受到作者內心的成長蛻變。
結尾升華主題:結尾處“七天的夏令營很快結束了,但國學經典的魅力如同春花的芬芳,沁人心脾,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我愿帶著國學經典的書香,像他一樣,芬芳更多的人”,既總結了國學經典的深遠影響,又表達了傳承弘揚的愿景,使文章格局瞬間提升。
不足
過渡不夠自然:如從學習《三字經》到學習《詩經》的過程,轉換稍顯突兀,可適當添加一兩句過渡性語句,如“在對《三字經》有了初步感悟后,我們又開啟了《詩經》的探索之旅”,讓行文更連貫。
細節描寫可更豐富:在描述學習《三字經》時,僅有“朗朗的讀書聲縈繞在耳邊”等較為籠統的表述,可增加一些課堂互動、同學們的反應等細節,如“課堂上,同學們個個挺直腰板,搖頭晃腦地誦讀,那股認真勁兒仿佛穿越回了私塾時代”,增強畫面感。
人物刻畫稍顯單薄:文中“他”作為關鍵人物,僅通過語言和引領學習國學來展現其形象,可適當增加外貌、神態、動作等描寫,比如“他身著一襲淡青色長衫,眉目溫潤如玉,每當講解國學知識時,眼中便閃爍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忱之光”,使人物形象更立體豐滿。
對國學經典內涵挖掘可更深入:在提及國學經典時,多側重于學習場景與個人感悟,對經典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化內涵等剖析不夠,如在講解《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時,可適當拓展闡述其對人性本善論的歷史淵源與現實意義,加深讀者對國學經典的全面認知。
修改建議
在學習《三字經》與《詩經》之間,增加過渡段落,如“在對《三字經》有了初步感悟后,我們又開啟了《詩經》的探索之旅。他引領著我們走進《詩經》,在《蒹葭》中感受清冷、孤寂、凄涼、迷離的氛圍……”
在描述學習《三字經》時,增加課堂互動細節,如“課堂上,同學們個個挺直腰板,搖頭晃腦地誦讀,那股認真勁兒仿佛穿越回了私塾時代。每當我們遇到難懂的句子,他總是耐心地講解,用生動的故事讓我們理解其中的道理。”
對“他”的外貌、神態進行刻畫,如“他身著一襲淡青色長衫,眉目溫潤如玉,每當講解國學知識時,眼中便閃爍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忱之光。”
在講解《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時,增加對其內涵的深入剖析,如“‘人之初,性本善’這一觀點源自孟子的性善論,它認為人性本善,人生來就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等善端。這種思想在古代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強調了后天教育對培養善良人性的作用。在現代社會,這一觀點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提醒我們要注重培養和守護內心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