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溫暖:聾啞學生與我家的一晚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家是溫暖的港灣,每個人都有關于家的溫馨故事。在“我”家,父母作為特殊教育教師,與特殊兒童們有著深厚的情誼,一個寒冷夜晚,一名留守聾啞學生的到訪,讓“我”家充滿了別樣的溫情,那一夜的故事如風鈴般在記憶中回響。作文正文:
在人生之中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而讓人感到溫馨、愉快的莫過于自家的美故事了。
我有一個幸福的家。爸爸媽媽都是人民教師,他們從事的是富有愛心的特殊教育事業,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與一群群聾啞孩子與智力障礙兒童打交道,從不感到寂寞與清貧,而是愛生如子,無私奉獻!
那是一個寒冷的夜晚,我們一家正圍坐在一起吃晚飯,突然,外面傳來一陣敲門聲,爸爸連忙起身去開門,打開門一看,一個十來歲的小男孩站在門口,頭上飄滿了雪花,臉與雙手已凍得通紅,他見到爸爸與媽媽不停地用手語比劃著,原來是媽媽班上的一名留守聾啞學生。爸爸拉著他的手,讓他坐在沙發上,媽媽找來一雙厚厚的棉鞋給他換上。媽媽用手語問他:“這么晚了,怎么跑到我家來?”小男孩一邊哭一邊用手語回答:“我在家里與爺爺鬧翻了;他還罵我,說生了你這么一個沒用的孩子。我就怒氣沖沖地離家逃跑了。”孩子無望的眼神見到媽媽就像見到自己的母親一樣閃亮起來,媽媽摸著他的頭,擦干眼淚安慰他:“孩子,別哭,先與我們一起吃飯,好嗎?”小男孩坐在我旁邊,爸爸盛上熱騰騰的米飯,不停地給他夾菜,一家人開心地吃起飯來。晚飯后,媽媽擔心爺爺不知道男孩的去向,立刻拿起手機給爺爺打電話,“嘟……嘟……”電話終于接通了,耐心地詢問了孩子在家里發生沖突的來龍去脈,并叮囑老人對待孩子要多一些關心與呵護,千萬別罵孩子,打孩子,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小男孩似乎聽懂了媽媽的話語,高興得又蹦又跳。
那一晚,小男孩沒有回家,我們一起堆積木,一起玩游戲,一起學手語,度過了難忘、快樂的一個夜晚。
這就是發生在我家的美故事,它猶如一串串風鈴,當記憶的風兒吹來時,那清脆的聲音,總在耳邊響起……
詳細點評:
(一)優點
1. 主題明確,立意深刻:文章圍繞家庭中發生的一件小事展開,通過描寫父母對聾啞學生的關愛,展現了家庭的溫暖與人性的善良,立意積極向上,傳遞了正能量,讓讀者感受到親情與愛心的力量,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2. 情節完整,細節生動:從小男孩的敲門到進家門后的相處,再到與爺爺的溝通以及最后的玩耍,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晰完整。同時,細節描寫十分出色,如“小男孩頭上飄滿了雪花,臉與雙手已凍得通紅”“媽媽摸著他的頭,擦干眼淚安慰他”等,生動地刻畫了人物形象,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3. 語言平實,情感真摯:文字簡潔流暢,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卻能真切地表達出家人之間的情感以及對小男孩的關愛之情。例如“爸爸拉著他的手,讓他坐在沙發上,媽媽找來一雙厚厚的棉鞋給他換上”,簡單的動作描寫,飽含著父母對孩子的疼愛,這種真摯的情感自然流露,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二)不足
1. 段落結構可優化:文章整體段落劃分較為隨意,有些段落過長,內容稍顯繁雜。例如第二段可以進一步細分,將對父母的介紹和小男孩的到來分為兩個段落,這樣會使文章層次更加清晰,閱讀起來更輕松。
2. 人物刻畫可深入:雖然對主要人物有一定的描寫,但還可以更加深入細膩。比如在描寫小男孩時,可以增加一些他的內心活動描寫,除了“哭”和“高興得又蹦又跳”,還可以展現他在與家人相處過程中的心理變化,使他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對于父母,也可以多描寫一些他們的神態和心理,突出他們在面對特殊學生時的耐心和責任感。
3. 環境描寫可加強:文中的環境描寫較少且簡單,僅有“寒冷的夜晚”和“雪花”等寥寥幾筆。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環境描寫,如屋內的布置、燈光等,營造出更加溫馨的氛圍,與文章的主題相呼應,增強故事的情境感。
具體建議
1. 優化段落結構:將第二段拆分為兩段,分別闡述父母的工作情況和小男孩的到來。在描述小男孩與家人互動的部分,也可以根據情節的發展適當分段,使文章結構更加清晰。
2. 深化人物刻畫:在描寫小男孩時,可以增加一些細節,如“小男孩微微顫抖的身體透露出他的寒冷與委屈,他的眼神中滿是無助與迷茫,但在看到媽媽的那一刻,漸漸閃爍起一絲光亮”。對于父母,可以描寫他們看到小男孩時的心疼神情,以及在安慰小男孩時內心的柔軟與堅定,例如“媽媽的眼眶微微泛紅,她心疼地看著小男孩,心中暗自責備他的爺爺怎么能如此對待孩子,她輕輕地將小男孩擁入懷中,用最溫柔的聲音安慰道……”。
3. 強化環境描寫:在開頭增加對夜晚環境的描寫,如“夜幕籠罩著小鎮,寒風凜冽,街道上行人稀少,只有路燈散發著昏黃的光。在這樣的夜晚,我們家的溫暖顯得格外突出”。在小男孩到來后,描寫一下屋內溫暖的氛圍,如“屋內燈光明亮,餐桌上擺滿了熱氣騰騰的飯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歡聲笑語回蕩在房間里,與屋外的寒冷形成鮮明的對比”。這樣可以讓讀者更好地感受到家的溫暖與舒適,突出文章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