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普陀山之旅:一段難忘的回憶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10歲孩子在普陀山的一次難忘經歷。在這段旅程中,她不僅領略了佛教圣地的莊嚴與美麗,還與一位外國友人進行了交流,這段經歷不僅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也激發了她對學習和未來的憧憬。本文通過對細節的生動描寫,展現了童年經歷對一個人成長的深遠影響。作文正文:
這件事發生在我10歲的時候。那天早上,我家幾個人去參觀了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___普陀山。
一路上,我們穿過窗戶,路邊的建筑在我眼前閃過。黃燦燦的路邊田野,綠色的油菜,油菜花,一望無際,偶爾還能看到幾頭牛,幾群羊。
經過兩個小時的行程,我們先到了寧波大榭,然后坐快艇到了普陀山。我們一路冒著風浪,聽著大海唱的新歌,終于來到了___普陀山。
我們一上岸,33米高的佛像就出現在我們眼前,只看到佛像穿著金色的衣服,眼睛緊閉,額頭上有一顆金珠,手里拿著一個金色的.方向盤。多么善良,善良,可親!這時,一個外國人和他的翻譯出現在我身邊。這個外國人很帥,黃棕色的頭發,白色的皮膚,棕色的眼睛。我媽以為我是“英語課代表”,想讓我跟外國人說英語。但是,我怕英語說不好,就快步往前走。沒想到,奶奶突然拍了拍老外的肩膀,說“你好!”外國人也馬上回答“你好”。就這樣,他們聊了起來。看到我奶奶忍不住了,趕緊叫我小名。我鼓起勇氣和外國人交談。我說最后一句的時候,老外對我豎起大拇指,夸我是個聰明的小姑娘!最后老外邀請我和他合影,最后對我說:“小朋友,好好學習,歡迎你以后來我們國家學習?!蔽矣昧c頭。
這件事已經過去兩年了。有時候聽媽媽給人講這件事,心里總是很開心。
這段美好的回憶總是在腦海里回憶,勾起了我以后努力學習,出國深造的念頭。
詳細點評:
優點:
情感真摯: 文章通過回憶童年經歷,展現了作者內心的喜悅和成長的動力,情感表達自然真摯,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細節描寫生動: 作者對普陀山的自然景觀(如“黃燦燦的田野”“綠色的油菜花”)和佛像的細節(如“33米高的佛像”“金色的衣服”“手里拿著一個金色的方向盤”)描寫具體生動,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
情節有起伏: 文章通過“媽媽讓我與外國人交流——我因害怕而躲避——奶奶主動打招呼——我鼓起勇氣交流”的情節設計,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主題積極: 文章以“努力學習,出國深造”作為結尾,傳遞了積極向上的價值觀,給人以啟發。
不足:
邏輯問題:
“穿過窗戶”:這句話表述不清晰,邏輯上不通順。建議改為“透過車窗”或“從窗戶向外看”。
“33米高的佛像”:普陀山的標志性佛像是南海觀音立像,高度為33米,但文中提到佛像“手里拿著一個金色的方向盤”顯然不符合事實,建議改為“手里拿著凈瓶”或“法器”。
“寧波大榭”:寧波大榭并非普陀山的必經之地,且與普陀山的地理位置不符。建議改為“寧波”或“舟山”。
“外國人邀請我合影”:文中提到“最后老外邀請我和他合影”,但前面并未提及外國人有相機或手機,此處情節略顯突兀。
語言表達:
“多么善良,善良,可親”:重復使用“善良”顯得累贅,建議改為“多么莊嚴、慈祥、可親”。
“看到我奶奶忍不住了”:表述不夠清晰,建議改為“看到奶奶主動打招呼”。
“最后老外邀請我和他合影”:多次使用“最后”,顯得重復,建議調整句子結構,避免重復。
結構問題:
文章開頭提到“這件事發生在我10歲的時候”,但結尾又提到“這件事已經過去兩年了”,時間線索不夠清晰,建議統一時間表述。
文章的結尾部分略顯倉促,可以進一步深化主題,比如通過具體事例說明這段經歷如何激勵自己努力學習。
具體建議:
修改邏輯錯誤:
將“穿過窗戶”改為“透過車窗向外看”。
將“手里拿著一個金色的方向盤”改為“手里拿著凈瓶”。
將“寧波大榭”改為“寧波”或“舟山”。
在外國人邀請合影的情節中,補充“外國人從背包里拿出相機”等細節。
優化語言表達:
將“多么善良,善良,可親”改為“多么莊嚴、慈祥、可親”。
將“看到我奶奶忍不住了”改為“看到奶奶主動打招呼”。
避免重復使用“最后”,改為“隨后”“接著”等詞匯。
深化主題:
在結尾部分,可以加入一些具體的例子,如“從那以后,我開始更加努力學習英語,希望有一天能像那位老外一樣自信地與他人交流”。
可以補充一句總結性的語言,如“這次旅行不僅讓我領略了普陀山的美麗,更讓我明白了學習的意義,它將成為我成長道路上的一盞明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