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不是奢飾品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父母的愛、同學朋友的關愛,而乞丐和窮苦孩子也需要愛。本文通過講述學校組織的愛心活動以及在新浪博客上看到的感人故事,闡述了愛是美德和理解,能將黑暗變為光明,強調了愛不是奢飾品。作文正文:
愛,不陌生。父母的愛,同學、朋友之間的關愛,但你知道哪些乞丐,那些窮苦孩子們也需要安慰、需要愛嗎?
當你在街上,默默為乞討的人獻出充滿“愛”的小小硬幣。這時,錢不再是看不起人的重要“奢飾品”,而是關愛的見證。
在我上小學四年級時,學校組織為四川大地震中受難的孩子捐錢,獻一份愛心。我毫不猶豫的獻出了我的“愛”,而在我們班上,本來家境就很困難的同學,也為受難小孩捐錢,獻一份微弱的祝福!他們為什么要這么做呢?是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他們堅信團結就是力量。一個人的力量是小的.,一億人的力量是巨大的。積少成多,只要細水長流,一定會流出大海!
我們學校的學生個個都是“小小入門慈善家”!在“愛心義賣會”上,每個班的學生都從家里帶來自己最喜歡的書籍、玩偶、美食,然后激動地與其他班同學推銷,生怕各自的愛心獻不出去。我們也來到別的班,看到物美價廉、琳瑯滿目的精美東西,都搶著買。我們不僅僅只是買賣東西,我們是在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做準備!人從小就應該有課善良的心,用溫暖的雙手去幫助他人,給予她人。愛不是奢飾品,也不需要驚天動地!
在新浪博客上,有這樣一張圖片:一位乞討的老爺爺在雨中不畏寒冷,流浪街頭,他可能是無家可歸,也可能是因為雨太大,無法前進,他那失望的眼神看著空無一人的大街,流下孤獨的淚。就在這時,一位年輕的大姐姐打著傘來為這個可憐的老爺爺撐傘!這個充滿愛的真實故事中,不用金錢,只用你那真誠的心。這再一次證明了愛不是奢飾品能代替的!
愛是美德的種子,也是理解的別名。它可以將一切黑暗的路變為光明!
詳細點評:
優點: 主題明確:文章緊扣“愛”這一主題,從不同場景和事例闡述愛的內涵與意義,讓讀者清晰感受到愛的力量無處不在,且不受物質局限,如開篇提出對乞丐和窮苦孩子是否需要愛的思考,引出下文一系列關于愛的事例,使主題貫穿始終。 · 事例豐富:運用多個事例來支撐主題,包括學校捐款、愛心義賣會以及網絡圖片中的暖心故事,從校園到社會,多角度展現愛的存在與傳遞,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描述愛心義賣會時,詳細描寫同學們積極推銷、購買的場景,生動展現了孩子們的愛心行動。 · 語言平實真摯:文字簡潔易懂,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堆砌,用樸實的語言表達深刻的情感,使讀者能夠輕松理解作者想要傳達的愛的理念,如“錢不再是看不起人的重要‘奢飾品’,而是關愛的見證”,簡單直白卻有力地表達了對愛的獨特見解。 不足: 結構較松散:整體段落之間過渡不夠自然流暢,有拼湊之感。比如從學校捐款事例直接跳到愛心義賣會,缺乏連貫性的銜接語句,使文章在結構上略顯突兀。 · 深度挖掘欠缺:對于愛的內涵探討停留在表面現象,沒有進一步深入分析為什么愛不是奢飾品以及如何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面踐行這種愛,只是簡單地羅列事例,在思想深度上有較大提升空間。例如在講述各個事例后,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對人性、社會現象等方面的思考與感悟。 · 細節描寫不足:部分事例描寫較為簡略,未能充分展現人物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像在描述乞討老人被幫助的場景時,僅簡單敘述過程,缺乏對老人神態、動作以及年輕大姐姐內心感受等細節刻畫,難以讓讀者深刻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深情厚意。 具體建議: 結構優化:在段落之間添加過渡性語句,使文章邏輯更加連貫。比如在寫完學校捐款事例后,可以這樣過渡:“不僅在面對重大災難時我們展現出愛的凝聚力,在日常生活中,校園里的愛心義賣會同樣彰顯著同學們對愛的踐行。” · 深化主題:在每個事例敘述完后,增加對愛的本質、意義的深入剖析。例如在講述完愛心義賣會后,可以加上一段這樣的文字:“這次義賣會,看似只是簡單的物品交易,實則是同學們用行動詮釋著愛的真諦——不在于物品的價值,而在于那份愿意為他人付出、為社會奉獻的心意。它讓我們明白,愛無需驚天動地的壯舉,只需在日常點滴中,用一顆赤誠之心去關懷他人、幫助他人。” · 細化描寫:對關鍵事例進行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增強情感表達。如描寫乞討老人被幫助時,可以這樣寫:“那位年輕的大姐姐腳步匆匆卻又小心翼翼,她的眼神中滿是關切與憐憫。走到老人身旁,她輕輕蹲下身子,緩緩地將傘向老人傾斜,那專注的神情仿佛世間只剩下她和這位需要幫助的老人。雨滴順著傘沿滑落,滴答滴答的聲音在這寂靜的街頭顯得格外清晰,而老人那滿是皺紋的臉上,此時也漸漸浮現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感動與欣慰,原本黯淡的眼神中似乎重新燃起了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