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植樹節的思索與呼吁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3 月 12 日植樹節,雙胞胎嚷著去植樹,“我”贊同卻因無合適植樹地點而犯難。聽聞洛陽有植樹活動但路途遠且不便,認為應為本地綠化做貢獻,由此引發對植樹相關情況及義務植樹規定的思考,并呼吁全民參與綠化事業。
作文正文:
今天是3月12日植樹節,一大早,雙胞胎就嚷嚷著去植樹。我可是舉雙手贊成。可是去哪植樹呢?哪里有一塊地方讓我們去自由植樹呢?這可真讓人犯難。
上周,聽屈瑩老師說起,她一個洛陽的朋友組織一次植樹活動,大人帶孩子到洛陽的一個景點去植樹。響應者不少,聽說當時就已經召集了兩個大巴的人,我聽了也是躍躍欲試。可第一,我們需要從武陟縣乘車到鄭州,才能跟其他人匯合;第二到洛陽的景點去植樹,路途太遠,怕路上會有很多不方便。而且,說到底,人都是自私的。我們為什么不能為我們武陟縣的綠化做點貢獻呢?我的這樣的想法和很多人交流,他們也同樣有這方面的困惑,想植樹,想為祖國綠化事業做貢獻,但卻苦于沒有地方。在百度搜索了一下,還真的發現了很多原來不知道的東西。比如西安市。數據顯示,30年來,西安市森林面積由1982年的426萬畝,增加到現在的682。1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8。45%,提高到44。99%,森林覆蓋率由20_年以前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的第9位,躍升為現在的第5位,促進了西安天藍、水清、空氣更清新目標的實現。
不僅如此,這一點我還也第一次知道:1981年12月13日,五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規定凡我國公民,男11至60歲,女11至55歲,除無勞動能力者外均應承擔義務植樹任務,且每人每年應植樹3至5棵。次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實施辦法,義務植樹成了適齡公民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
看來,要想真正實現武陟縣乃至河南省的綠化愿望,僅靠個別人是不行的,他需要我們全民動手,人人參與。真希望這篇文章能夠被有關的人看到,能夠告訴我一些植樹的事宜,最好能引起有關領導的重視,不要光一味的組織單位植樹,也有考慮到個人植樹的愿望。希望我們人人動手,為祖國的綠化事業添磚加瓦!
詳細點評:
優點: 主題具有現實意義:圍繞植樹節展開,關注本地綠化問題以及全民義務植樹運動,切中當下環保與生態建設的熱點話題,體現了作者對家鄉環境和國家綠化事業的關注與責任感,主題積極向上且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 · 結構清晰邏輯連貫:以植樹節雙胞胎要植樹為引子,提出去哪植樹的疑問,接著講述洛陽植樹活動的不便,進而闡述應在本地植樹的想法,再通過百度搜索西安市森林面積增長的數據以及我國義務植樹的規定,最后呼吁全民參與,層層遞進,邏輯較為清晰,使讀者能夠跟隨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對植樹問題的探討。 · 論據支撐觀點:文中運用了西安市森林面積增長的數據以及我國義務植樹的相關法律規定作為論據,有力地支持了“全民動手,人人參與綠化事業”的觀點,使文章更具說服力。例如,通過列舉具體的數據對比,清晰地展現了植樹造林對改善環境的巨大作用,讓讀者更直觀地認識到綠化工作的重要性和成效。 不足: 語言表達較平淡:整體語言風格較為平實、樸素,部分表述缺乏感染力和文采。例如,“這可真讓人犯難”“我聽了也是躍躍欲試”等語句比較口語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的文學性和表現力。 · 深度挖掘不夠:對于植樹節的意義、本地綠化困難的深層次原因以及全民參與綠化的具體措施等方面,探討得還不夠深入。如僅提到武陟縣個人植樹無地方,但未分析是規劃問題、土地資源問題還是管理問題等,使得文章在思想深度上有所欠缺。 · 情感渲染不足:在表達對綠化事業的呼吁時,情感不夠濃烈,沒有充分調動讀者的情感共鳴。比如結尾的呼吁雖然明確,但表述較為生硬,缺乏打動人心的力量,難以讓讀者深刻感受到作者對綠化事業的急切心情。建議:· 提升語言文采: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與植樹、環保相關的名言警句或優美語句,如“前人栽樹,后人乘涼”,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同時,對一些表述進行精煉和潤色,使其更具文學性,如將“這可真讓人犯難”改為“此事著實令人犯難”等。 · 深入分析探討:進一步挖掘本地綠化困難的根源,可以從政策、資金、宣傳、民眾意識等多方面進行分析,使文章更有深度;對于全民參與綠化的具體方式和途徑,也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如社區組織小型植樹活動、建立城市綠地認養制度等,增強文章的實用性。 · 強化情感表達:在呼吁全民參與的部分,可以通過描述美好的綠化愿景,如“當我們齊心協力,讓武陟縣乃至整個河南省都披上綠裝時,我們將看到藍天白云下,鳥語花香,綠樹成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激發讀者對美好環境的向往和積極參與的熱情,從而更好地引起情感共鳴,達到呼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