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乘除等號的來歷
來源:網絡整理網絡整理
加減乘除等號的來歷:加減乘除(+、-、×、÷)是我們每一個人最熟悉的數學符號,因為不光在數學學習中離不開它們,幾乎每天的日常生活也離不開它們。別看它們這么簡單,它們可是直到17世紀中葉才全部形成的。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算法》中,他用“ ”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
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 ”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 ”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被廣泛采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在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 ”變動而來。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后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采用的程度。
等號“=”是在16世紀由一位英國皇家法庭的醫生羅伯特·雷科達首創的。他認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對平行線,即同樣長的兩條線段,如“=”。因此,老師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提醒學生,將等號的兩橫寫得一樣長。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