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之本,治國之道
來源:網絡作者:好師來作文整理
導語:
本文探討了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性,通過歷史典故和名人名言,強調了誠信在個人發展和國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文章以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分析,展現了誠信的力量,并呼吁每個人都應成為誠信的踐行者。
作文正文: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認為誠信是“立人之本”、“治國之道”。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宋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的誠實品質,不僅讓他成為一個誠信的人,并且幫助他獲得了宋真宗的贊美,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所以誠信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人取得成功的關鍵。
就誠信是立人之本,這里還有一個例子。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一言九鼎,說話算話,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边@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由來。季布的誠信,使他獲得了濃厚的友情,更讓他獲得了所有人的尊敬,所以講誠信還讓人受尊敬。
誠信不光是立人之本,也是治國之本。
春秋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張變法。當時處于戰亂,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變法,商鞅下令在城南門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諾:若有人把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而人們卻都不相信,沒人愿意出手一試。于是商鞅把賞金提至五十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出來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立即遵守承諾,賞了他五十金。商鞅的`誠信使他獲得了威信,變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站在商鞅的對立面,早商鞅四百多年的周幽王,為了博寵妃一笑,竟拋下誠信,戲耍諸侯,結果顯而易見,他成了周朝最后一位皇帝,成了亡國君主。由上面這兩個例子可見:商鞅“立木取信”使國家強盛,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使國家滅亡。誠信對國家來說是多么重要,決定了國家的興衰存亡,是立國之本,治國之道。只有講誠信的領導者,才能使國家繁榮富強。
孔子說:“言無信而不立”,“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的話雖是幾千年前說的,但現在仍有積極意義。誠信對個人與國家來說都是極重要的,做人與治國都不能丟失誠信。
誠信是“立人之本”、“治國之道”!
詳細點評:
優點:
1. 結構清晰:文章開頭直接點明主題,隨后通過不同領域(教育、求學、國興)的案例展開論述,結尾再次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形成閉環結構。
2. 內容豐富:結合古代圣賢的言論(如孔子)、歷史事件(如曾子殺豬、宋濂抄書、商鞅變法、晉文公退避三舍)以及現代社會現象,多角度展現了誠信的價值。
3. 語言生動:使用具體的歷史故事和形象的比喻(如將不誠信比作“隨時會變臉的兇獸”),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說服力。
4. 教育意義強:通過正反兩方面的例子,不僅弘揚了誠信的正面價值,也警示了失信的危害,具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不足:
1. 細節處理:雖然引用了多個典故,但在敘述時可以更加精煉,避免冗長,確保每個例子都能緊密圍繞中心論點展開。
2. 邏輯銜接:部分段落之間的過渡稍顯生硬,可以通過增加一些過渡句或總結句來增強段落間的邏輯聯系。
3. 現代案例:雖然提到了誠信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但缺乏具體的現代案例支持,增加一兩個現代社會中的誠信或失信實例,會使論證更加充實有力。
4. 深度挖掘:對于誠信為何能在現代社會成為“第二張身份證”,其背后的社會機制和心理基礎可以進一步探討,以加深讀者對這一現象的理解。
綜上所述,本文在弘揚誠信美德方面做了積極的嘗試,通過豐富的例證展現了誠信的重要性,但在表達的精煉度、邏輯性和現代案例的應用上還有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