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區紅旗小學

公辦
聯系電話:021-65176207
學校地址:上海市虹口區文治路101號
虹口區紅旗小學簡介
虹口區紅旗小學座落在江灣鎮文治路上,與鎮政府和上海打字機廠為鄰培訓中心占地10.68畝,現有校舍4051平方米,培訓中心教學設施較為完善。目前有25個班級,1185名學生,69位教工。民國十四年(1925年)起設有附幼,多時期有4個幼兒班。1989年暑因小學生入學高峰來臨,附幼才并入他園。
本校當地人習稱虬江小學,追溯到明嘉靖十五年間(1536年)名曰:曲江小學(系義塾,又稱鄉學),就鎮中保寧寺旁改置校舍12楹(間),由嘉定知事李資坤創辦,距今已有455年歷史。當時,小學為啟蒙識字的義墊,它與書院相輔(書院為秀才,舉人論文場所)。我校有老先生三人任教(姓為王、范,施)學生年令差參不一,約一二十名。教學內容為‘四書’“五經”。無教學計劃,以識字背誦為手段,以作文應試為目的。有了義塾,鎮上識字者多了,文化水平也隨之提高。如:學生施風儀等人,先后考上舉人、進士。虬江小學創辦入嚴沐澧也獲舉光緒十五年補諸生。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入侵、焚燒江灣鎮、培訓中心遭破壞,曾幾興幾廢。清雍正三年(1725年)寶山縣由嘉定分治建縣,培訓中心歸寶山縣學署接管,經費來源于學田房租。同治七年(1868年)又復設義墊于保寧寺東邊廂房崇善堂,經費由縣捐廉支給。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吳淞鎮辟為商埠經濟日趨繁榮,教育事業逐漸發達。提倡新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政府開始注重教育改良,通令各縣整頓義塾,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培訓中心制度頒行,義塾停辦。本鎮補諸生嚴沐澧(字文遷)籌款6500元,就鎮中保寧寺后側松風古院修建新校舍,定名為虬江兩等小學堂。但鳩工未竟而病歿,由嚴近高任校長。那時起廢讀經書,開設國文、算術、歷史,地理,博物(自然)等學科。民國二年八月(1913年)依據縣議會決定高等部由縣接辦改名為“縣立第三高等小培訓中心”,初等部由鄉接管,稱“鄉立虬江國民培訓中心”。民國十三年(1924年)實行新學制將鄉立虬江國民培訓中心并入,改為公立第三小培訓中心。民國十七年(1928年)江灣劃歸上海特別市,我校改名為虬江小學。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舊校舍已成危房乃遷往原中國公學文治路101號(現校址)。從創辦至今曾易名十余次,(見校名更易表),1978年培訓中心定名為紅旗小學。 我校歷經明,清,民國、汪偽,等歷史時期,新中國誕生后又經幾十年,可謂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培訓中心屢遭劫難,歷盡滄桑,除前述倭寇之禍外,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軍從吳淞到上海,路經江灣騷擾。同治六年(1862年)清軍、太平軍作戰,民國初期軍閥混戰以及1932年“一·二八”,1937年“八·一三”抗日戰爭等影響,培訓中心教學多次被迫中斷。但在熱心人士努力下,仍弦歌不輟堅持至今。培訓中心隸屬變化亦大。原屬江蘇省嘉定縣,后屬寶山縣。1923年隸屬上海特別市。解放后屬江灣區,1956年江灣,大場,吳淞三區合并屬北郊區。1958年再回寶山縣,直至1984年9月劃歸上海市虹口區。
自建校以來,一直為教育領導所重視。從歷次校名更易看,多次命名為縣、區中心小學。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1953年就列為上海市重點小學之一,加強培訓中心基本建設添置教學設備,擴建校舍,修建操場,新建兒童游泳池等,辦學條件。并著手師資隊伍建設,充實軟學骨干重視培養青年新秀。培訓中心擔負著中心校示范,輔導任務。五十年代初,培訓中心貫徹毛提出的“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三好培養,積極試行新教材、探索新的教育方法,總結推廣教育教學經驗為教學改革打下堅實的基礎。1978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工作重點轉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黨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我校也和全黨全國一樣,迎來了教育發展的春天。培訓中心遵照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要求,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開展各科教改活動。每年均有向外省市,區、、縣公開教學,學區觀摩,現場參觀等各項任務。年年為高一級培訓中心輸送發展的學生,學生中涌現了許多“小能人”,“小科迷”、“小書法家”和游泳的小幼苗。在此期間,從校容校貌的美化,教學設備添置到師資隊伍建設,學生人數增加,教學質量提高,都有顯著的進展。這十年是發展快的十年,也是我校發展快的十年。至今,我校仍為上海市之一。市區內外有較高聲譽。不少求學者慕名而來,許多家長以送子女入紅旗為:榮,能獲取紅旗教師培育為樂,畢業生遍布全國。 曲江小學,是江灣鎮有史以來所義塾。校舍于1536年動工,次年落成,學生雖少。可在當時是了不起的事,開學典禮時,鎮上知名人士均來參加,盛況空前。
1906年,虬江學堂創辦時,有學生113名。1936年遷往文治路時有14個班級,718名學生。1958年發展到24個班級1243名學生。現今擴展到25個班級,學生’1185名,為江灣地區播下文化種子,為造就強國富民人才,為提高民眾素質打下良好的基礎。五十年代至今,經歷任校長嘔心瀝血精心治校,幾代教師兢兢業業辛勤耕耘,致使我校桃李芬芳,碩果累累。榮獲全國先進集體(校辦廠),全國紅旗大隊(少先隊),市教育戰線先進集體,市科技先進集體,市校外輔導員集體,區局文明培訓中心等光榮稱號,培訓中心少先隊輔導隊伍曾三次被評為上海市新長征突擊隊,1981年被團縣委贊為“全縣輔導員的楷模’,1990年被團市委譽為“真正的紅旗大隊”;特級教師,勞動模范,全國班主任,上海市屆園丁獎一等獎獲得者,均在紅旗這塊肥沃的土壤上萌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