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之悟:堅持自我,勇于判斷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書海無涯,總有那么一本書,如燈塔般照亮我們的心靈。《西游記》,這部傳世佳作,以其奇幻的故事情節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之中。今天,就讓我帶領大家一同走進這部經典,探尋其中的寶藏。
作文正文: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從小到大,你們都讀過許多書吧,你有印象最深刻的書嗎?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四大名著之——《西游記》了。
這本書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講述了唐僧與他的徒弟們——勇敢忠心的孫悟空,好吃懶做的豬八戒以及勤懇的'沙和尚,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真經的故事。
在眾多故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有名的《三打白骨精》:白骨精為了吃唐僧肉,在師徒四人行至白虎嶺時,白骨精變作村姑、婦人、老人,多次蒙騙四人。孫悟空識破了她的詭計,打死了白骨精。然而,唐僧誤解了孫悟空的好意,于是責罵了他。但孫悟空堅持自己的看法,我不禁佩服起了孫悟空的堅持,如果你是他,你會堅持自己的想法嗎?
在我看來,我們雖然不具備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斬妖除魔的能力,但我們要學習孫悟空不人云亦云的高尚品質。我們要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我們要保存清醒的頭腦,客觀地看待問題,任何時候都能不喪失自己的判斷能力。
“立志不堅,終不濟事”。你有堅持自己的能力嗎?其實,我在生活中,也有人云亦云的時候。比如,上課外班時,我正在算一道題,好不容易算出來了答案。聽到底下的同學說:“錯了,不對!”“答案是二點五!”……于是我徹底蒙了,把已經寫上去的答案又擦了。等到老師講題時我才發現,我原來的答案是對的!有時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未必是壞事吧。
讀了《西游記》,我收獲了許多東西,不僅故事情節有趣,人物特點鮮明,同時,也領會了許多的道理。我懂得了生活中凡事要有自己的判斷,堅持看法,這就是我最大的收獲。
詳細點評:
詳細點評: 開篇引言:文章以詩句開篇,既富有文化底蘊,又迅速引出主題,為全文奠定了良好的開端。 內容概述:第二段對《西游記》及作者進行了簡要介紹,雖然信息量不大,但足以讓讀者對書籍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深度解讀:在第三段中,作者選取了“三打白骨精”這一經典情節進行深度剖析,不僅展現了孫悟空的堅持與智慧,還巧妙地將故事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引發讀者思考。 個人觀點:第四段中,作者坦誠地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的人云亦云經歷,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說服力。通過個人故事,作者表達了堅持自我、勇于判斷的重要性。 總結收獲:最后一段對全文進行了總結,重申了《西游記》帶給作者的啟示和收獲。同時,也激勵讀者在生活中要學會堅持自己的看法和判斷。 優點: · 選材典型,以小見大。通過“三打白骨精”這一情節,深刻揭示了堅持自我、勇于判斷的主題。 · 結構清晰,邏輯嚴密。文章按照“引言-概述-解讀-分享-總結”的結構展開,條理清晰,易于理解。 · 語言生動,情感真摯。作者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對《西游記》的熱愛和對堅持自我的看重。 不足: · 細節描寫略顯不足。在描述“三打白骨精”等情節時,可以更加細致入微地描繪場景和人物心理活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 引用不夠準確。在描述孫悟空的品質時,“不人云亦云”并非完全貼切,可以改為“堅持真理”或“勇于判斷”。 · 部分句子表達略顯生硬。如“我們要保存清醒的頭腦”,可以優化為“我們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 具體建議: · 在描述經典情節時,可以加入更多細節描寫,如環境氛圍、人物動作和神態等,使故事更加生動鮮活。 · 引用名言或古語時,要確保其與文章內容相符,避免誤導讀者。 · 潤色語言表達,使其更加流暢自然。例如,“立志不堅,終不濟事”可以作為文章結尾的名言引用,以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和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