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三借芭蕉扇啟示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這篇讀后感以經典情節"三借芭蕉扇"為引,通過雙線敘事將文學解讀與生活實踐相映照。作者既展現了文本細讀的深度,又通過登山經歷實現了文學經典的現實投射,在虛實交織中詮釋了"堅持方能成功"的永恒主題。作文正文:
《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代的吳承恩。這本書講的是唐僧師徒四人一路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取得真經的故事。書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唐僧心地善良,孫悟空本領高強,豬八戒貪吃貪睡,沙僧誠懇老實、吃苦耐勞。
《西游記》中有很多故事,比如“三打白骨精”、“女兒國遇險”、“玉兔招親”、“三借芭蕉扇”。在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的是“三芭蕉扇”,故事講的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火焰山是必經之路,火焰山火大且不是一般的火,唯獨芭蕉扇可以扇滅。芭蕉扇是鐵扇公主的寶物,孫悟空第一次向鐵扇公主借扇,結果被鐵扇公主一扇被扇飛了,第二次,孫悟空變成小蟲子鉆進了鐵扇公主的肚子折騰,后來鐵扇公主給了一把假扇給悟空。第三次,孫悟空變成牛魔王騙走真扇,牛魔王變成豬八戒騙回真扇,孫悟空大戰牛魔王,鐵扇公主借出芭蕉扇,孫悟空用芭蕉扇扇滅山火,師徒四人繼續西行取經。從中我感受到了孫悟空的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記得我也有這樣的經歷,那是我和家人一起爬山。剛開始我走得非常快,他們都在我后面,后來我走著走著感覺身體越來越累,慢慢地,他們都跑我前頭去了。當我走到半山腰時,對媽媽說:“媽媽,我累了不想走了。”媽媽語重心長地說:“你怎么可以半途而廢呢?堅持下去才能成功呀!”我心想:媽媽說地對,孫悟空也是借了三次才借到了芭蕉扇的。我信心滿滿地對媽媽說:“媽媽,我們繼續爬山吧。”后來我和媽媽一起爬上了山頂,也看到了美麗的風景。
《西游記》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困難,只有堅持不懈才能獲得勝利。
詳細點評:
詳細點評 ▍第一段(作品概述) 優點: 1. 首句"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定位準確,體現文學常識 2. 人物評價"豬八戒貪吃貪睡"等四字短語精準傳神 不足: 1. "書中的.人物"存在多余標點 2. 對師徒關系的互動描寫缺失,如補充"四人的性格反差形成戲劇張力"更佳 建議修改: 原句:"唐僧心地善良..." 優化:"唐僧的慈悲與執拗、悟空的桀驁與忠誠、八戒的懶散與忠厚、沙僧的沉默與堅韌,四人性格碰撞出獨特的西行火花。" ▍第二段(三借芭蕉扇) 優點: 1. 情節復述完整,三次借扇過程層次分明 2. "大戰牛魔王"等動詞運用增強畫面感 不足: 1. "三芭蕉扇"應為"三借芭蕉扇" 2. 連續使用"后來"顯得語言單調 3. 對"借扇"象征意義解讀不足 病句修正: 原句:"第三次,孫悟空變成牛魔王騙走真扇..." 優化:"第三次交鋒中,悟空化身牛魔王智取真扇,豈料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最終在觀音調解下方得圓滿。" ▍第三段(爬山經歷) 優點: 1. 生活案例與文學主題形成互文 2. "信心滿滿"等心理描寫真實可感 不足: 1. "他們都在我后面"表述歧義 2. 缺少環境描寫,如補充"烈日炙烤著石階,汗水浸透后背"更生動 建議增補: 在"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前加入:"山風掀起額前濕發,望著蜿蜒向上的石階,我的雙腿像灌了鉛。" ▍第四段(總結升華) 優點: 1. 點題明確,結論自然 2. 用"獲得勝利"呼應前文"取得真經" 提升建議: 可引用原著詩句作結,如:"正如'若將容易得,便作等閑看',生命的真經總在堅持處。" 整體優化建議 1. 結構創新: - 采用"經典鏡頭→現實鏡像→哲理升華"的三幕劇結構 - 添加小標題:火焰山的啟示/人生山道的跋涉/真經在堅持處 2. 文學化表達: - 將"爬山"改為"朝圣般的攀登" - 用"金箍棒劈不開的烈焰"比喻困難 3. 思想深化: - 比較火焰山與學習困境的共性:"都是淬煉心性的熔爐" - 引申現代意義:"當代青少年的'八十一難'是手機誘惑、學業壓力" 4. 修辭潤色: 原句:"看到了美麗的風景" 詩化:"云海在腳下翻涌,霞光為堅持者加冕" 示例修改段落(第三段): 原句:"當我走到半山腰時..." 優化:"半山腰的涼亭像甜蜜的陷阱,石凳誘惑著疲憊的旅人。此刻的喘息聲與書中悟空被烈焰灼燒的喘息重疊——是退縮做'假扇人',還是修煉成'真行者'?攥緊汗濕的欄桿,我聽見鐵扇公主的嘲笑化作山風:'小施主,你的芭蕉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