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端午:傳統民俗的別樣韻味
來源:網絡作者:格子
提要:
端午節,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紀念著愛國詩人屈原的高尚情懷,還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活動。在閩南地區,端午節的慶祝方式別具一格,保留了許多傳統的民風民俗,令人耳目一新。作文正文: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后。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后,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余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后,端午的又一個高 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后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游 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云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于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愿。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詳細點評:
寫作優點
開篇點題,引人入勝
文章開頭通過講述屈原的故事,迅速點明端午節的起源,為讀者營造了濃厚的歷史氛圍。這種開篇方式能夠迅速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引發讀者對端午節背后故事的興趣。
例如:“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最后投江自盡。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細節豐富,民俗描寫生動
文章詳細描繪了閩南端午節的多項民俗活動,如割艾草、祭祀、采蓮等,細節描寫生動具體,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
例如:“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 這種生動的描寫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還讓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閩南端午的熱鬧氛圍。
情感真摯,富有感染力
文章通過描寫閩南人民對端午節的重視和傳承,展現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尊重,情感真摯,容易引起讀者共鳴。
例如:“閩南的端午總是那么別具特色,那么令人難以忘懷!” 這種情感的表達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對閩南端午的喜愛之情。
寫作不足
部分語句表達不夠準確
文章中有些語句的表達不夠準確,可能會讓讀者產生誤解。例如:“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這里的“光陰”一詞用得不夠恰當,建議改為“時刻”或“場景”。
民俗活動的邏輯順序不夠清晰
文章在描述閩南端午節的民俗活動時,邏輯順序不夠清晰,跳躍性較大,可能會讓讀者感到困惑。例如,先寫上午割艾草,接著寫正午十二點的祭祀活動,然后又提到午后采蓮,但中間的過渡不夠自然。
部分民俗活動的描述缺乏文化背景
文章對一些民俗活動的描述較為表面,缺乏對其文化背景的深入挖掘。例如,對于“采蓮”活動,僅提到游行隊伍的組成和活動形式,但沒有解釋其背后的文化意義。
具體建議
優化語句表達
對一些不夠準確的語句進行修改,使其更加通順自然。例如,將“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改為“正午十二點的祭祀場景更讓人難以忘懷”。
調整邏輯順序
重新梳理文章的結構,按照時間順序或活動的重要程度來組織內容,增強文章的邏輯性和連貫性。例如,可以先介紹上午的割艾草活動,接著是正午的祭祀活動,然后是午后的采蓮活動,最后是孩子們的香包習俗。
補充文化背景
對于文中提到的民俗活動,適當補充其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活動的意義。例如,在描述“采蓮”活動時,可以補充其與當地信仰或歷史傳說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