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珠海校區

公辦綜合類大學211雙一流
聯系電話:0756-8505931
學校官網:https://zh.jnu.edu.cn/
學校地址:廣東珠海香洲翠香
暨南大學珠海校區簡介
暨南大學是中國第一所由政府創辦的華僑學府。“暨南”二字出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五洲四海。
學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創立于南京的暨南學堂。后遷至上海,1927年更名為國立暨南大學。抗日戰爭期間,遷址福建建陽。1946年遷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復旦大學、交通大學等高校。新中國成立后,暨南大學于1958年在廣州重建,“文革”期間一度停辦,1978年在廣州復辦。改革開放后,學校快速發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學成為全國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的大學。2011年4月,國務院僑辦、教育部、廣東省政府簽署共建暨南大學協議。2015年6月,學校入選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蒞臨暨南大學視察并發表重要講話,希望暨南大學堅持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為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2019年8月,中央統戰部、教育部、廣東省人民政府決定共同建設暨南大學。
素有“華僑最高學府”之稱的暨南大學,恪守“忠信篤敬”之校訓,注重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培養造就人才。學校積極貫徹“面向海外,面向港澳臺”的辦學方針,建校至今,共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70多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各類人才40余萬人,堪稱桃李滿天下。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暨南大學在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國首批試行學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綜合性大學里開辦醫學院的大學,最早設立華僑華人問題研究機構的大學,最早創設商科的大學……
1998年8月28日,暨南大學率先與珠海市政府簽訂辦學協議,開創了珠海經濟特區歷史上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的先河。
2000年4月29日,暨南大學與珠海市政府簽訂進一步合作建設珠海學院的協議,將學院從唐家灣遷至珠海市區,校園占地面積近900畝。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為學院新址破土動工奠基,原教育部周濟部長對這種辦學模式給予充分肯定:暨南大學珠海學院是暨南大學辦學的延伸。
2009年4月1日,學校實施校區化改革,珠海學院更名為暨南大學珠海校區。珠海校區全面實現校區化管理模式,建設具有特色的專業化學院,走國際合作辦學道路,打造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培養創新型人才,主動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
2016年1月28日,暨南大學與珠海市政府簽訂共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戰略合作協議,為珠海校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雙方通過推進戰略合作,進一步提升暨南大學珠海校區辦學層次和水平,構建完整的高水平學科體系、人才培養體系、科學研究平臺,在戰略高度上謀劃并共建國際化、特色化、創新型的高水平大學。
2021年3月29日,珠海市、暨南大學、香洲區三方簽訂《珠海市 暨南大學 香洲區協同科技創新合作協議》,這是珠海市為暨南大學珠海校區擴容提質進行的又一次大型基建投入,是廣東省開展落實“部部省”共建協議內容的重點工作之一。市、校、區三方將通過優勢學科共建、優秀人才共引、優質資源共享,共同打造政校創新資源、全面聯動的多維度科技產業創新體系。
目前,珠海校區有人文學院、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包裝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產業學院、國際能源學院等6個專業學院,軌道交通研究院、物聯網與物流工程研究院、先進與應用化學合成研究院、能源電力研究中心等多個研究機構,17個本科專業,涵蓋文、經、管、法、工等學科門類,有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國際商務、包裝工程、智能信息處理、翻譯學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已基本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翻譯學獲評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和“珠海市優勢學科”,國際商務獲評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產品包裝與物流實驗室獲批“廣東省重點實驗室”“珠海市重點實驗室”,電氣與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包裝工程獲評“廣東省高等學校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和“珠海市優勢學科”,信息安全、法學獲評“珠海市優勢學科”,法治化營商環境研究基地獲評“珠海市重點研究基地”,軌道交通健康運營協同創新中心獲評“珠海市協同創新中心”,少年家事法研究基地和國際商務研究基地獲批“珠海市人文社科重點基地”。
校區現有各類學生5589人,其中,本科生5297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99人,在職碩士研究生193人。現有教職員工399 人,其中,在編正式教職工333 人、專職科研人員10 人、專任教師214 人(含院士 2 人、正高職稱44人、副高職稱85 人、外籍教師8人),形成了素質優良、具有一定發展潛力的教師隊伍。
珠海校區擁有一批實力較強的科研機構,包括12個研究中心(所)和9個綜合實驗室(內含33個分實驗室),其中,產品包裝與物流防護實驗室為廣東省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電氣與智能控制工程技術中心為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包裝工程實驗室、電氣自動化實驗室是珠海市公共實驗室。
在科學研究方面,近五年來,科研項目總量及重大項目立項有突破性進展,高水平論文及專利數量呈爆發式增長,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已嶄露頭角:獲批國家級項目44項,經費總額4688萬元,省級項目64項,經費總額超億元。其中,獲批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經費總額2919萬元;2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費總額1204萬元;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經費80萬元;19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費總額485萬元。在省級項目中,首次獲批千萬級廣東省特支計劃團隊項目和廣州市創新領軍團隊項目。發表A類論文430篇,其中,A1類167篇、A2類121篇、A3類152篇,呈逐年上漲趨勢。校區工科類學院對全校ESI工程學前1%排名發文貢獻量全校排名第3。申請發明專利129項(國際專利4項),獲批授權發明專利38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7項。2016年,Matthias Thürer教授榮獲生產領域著名的新鄉研究出版獎(Shingo Publication Award);2018年,黃國全教授榮獲第一屆廣東省科技合作獎,系我校首次獲得該獎項;屈挺教授、郭洪飛副教授榮獲第二十八屆廣東省企業管理現代化創新成果一等獎;郭洪飛副教授榮獲中國產學研合作軍民融合突出貢獻個人獎;2019年,Matthias Thürer教授榮獲第二屆廣東省科技合作獎;2020年,郭洪飛副教授榮獲中國國防科技工業企業管理創新成果二等獎、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管理創新成果獎三等獎及廣東省專利優秀獎。
珠海校區積極探索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要、符合教師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教學質量穩步提升。重視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現有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國家級2個、省級1個,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國家級2個、省級1個,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特色專業2個,廣東省重點專業1個,廣東省特色專業1個;各類國家級課程4門,省級課程18門;注重教學改革經驗的總結與教學成果的提升,先后獲教育部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2項、廣東省教改項目26項,獲廣東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2項、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培育項目8項;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先后有2人獲評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2個團隊獲評廣東省教學團隊。
同時,珠海校區注重實踐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學生雙創能力的培養。現有校內實習實踐/創新創業訓練基地11個、在建校外實習基地50多個、省級產業學院建設項目1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建設項目省級2個、校級7個。獲批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國家級立項139個、省級立項170個;2006年至今,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國家一等獎29項、二等獎65項,獲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特等獎提名獎2項、國際一等獎45項、國際二等獎84項;在“挑戰杯”全國比賽中,獲一等獎一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三項;在世界大學生超級計算機競賽中,獲全球總冠軍5人次;在國際大學生超算競賽總決賽中,獲全球季軍6人次;在中國機器人大賽中,獲一等獎16項、二等獎8項;先后有63人獲得韓素音青年翻譯獎。
近年來,珠海校區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與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美國紐約理工大學等二十多所境外知名大學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項目,組織召開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口筆譯”國際研討會、清潔物聯網國際學術論壇、第11屆CIRP工業產品服務系統國際會議、第15屆IEEE網絡、傳感及控制國際會議、第21屆世界包裝大會等高層次學術會議,進一步拓寬校區的辦學視野,提升校區的國際影響力。
經過二十余年的建設,珠海校區風景秀麗、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教學綜合大樓、資源豐富的圖書館、環境舒適的餐飲中心、寬敞別致的學生活動中心、整齊劃一的學生公寓、綠草茵茵的運動場、潺潺山泉匯聚而成的日月湖、集產學研用為一體的科技園,為在校莘莘學子提供了寧靜、舒適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珠海校區堅持學校“一體兩翼”發展戰略,以暨南大學與珠海市新一輪市校戰略合作為契機,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與服務國家、廣東省和珠海市創新驅動戰略需求,著力打造品牌與資源一體化、體制與機制創新化、學科結構差異化的異地大校區發展模式,著力構建“新工科”為重點、“新文科”協同發展的學科布局,打造品牌與資源一體化、體制與機制創新化、學科結構差異化的創新校園、文化校園、生態校園、幸福校園、和諧校園,為建設具有一流辦學水平的“國際化、特色化、創新型”的現代化校區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