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

公辦普通學校普通中專
學校地址:重慶市巫山縣高唐街道巫峽路500號
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簡介
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教育機構。
重慶市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是一所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第一批立項建設學校。學校占地面積44.3555萬平方米,學校建筑總面積27.3322萬平方米,其中,巫山職教工業園區標準化廠房13.5萬平方米,現有專任教師180人,辦學規模達5000余人,開設有電子與信息、汽車運用與維修、服裝工藝與制作、酒店服務與管理等9個專業,每年舉辦各類培訓班,年培訓達8000人次以上。
學校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指導,能力為本位的辦學思想,圍繞“1 3”縣域經濟發展戰略和移民安穩致富歷史任務,以創建全國中職示范校為載體,深化“園校互動,校企融合”辦學模式改革,大力實施“職教移民、職教富民、職教助民”工程,打造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提高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的服務社會能力,助推了巫山經濟社會發展。
整合統籌強職教。2002年,巫山縣委、縣政府整合技校、農廣校等中職教育資源,組建巫山職教中心;統籌各類培訓機構,成立三峽移民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青年創業培訓等10多個培訓基地于職教中心;2007年,依托巫山職教中心,投資3億元,打造巫山職教工業園。學校成為集“教、產、研、輸、引”為一體的辦學實體,能為6000名學歷生、10000名學員提供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形成職業教育發展“巫山模式”。
夯實基礎促發展。近年來,巫山縣職業教育中心投資1700多萬元,增添了大量的專業實訓設備,引進了先進的仿真設備,實訓條件得到大大的改善。通過“招聘引培”,一支開拓創新的領導團隊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形成。開展“理論教學—仿真教學—上崗實習”教學模式的改革,促進學校內涵發展。搭建學生活動平臺,探索自主管理德育教育模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園校互動創特色。“園校互動,校企融合”是我校近年來依托巫山職教工業園的建設探索和實踐的一種辦學模式。學校與園區入駐企業開展培訓就業一體化試驗,全力實施教師雙跨、學生雙證、產教雙促、供需雙動、校企雙贏的“五雙”工程;形成了“以技術人才的優勢與園區企業合作、以廠房和設備的優勢引進企業、以互為基地的方式開展合作”的三種合作形式;實踐了兩種培養模式,即“一年級學生在校內教室學習理論知識、在校內實訓室學習基本技能,二年級學生在企業定單多的時候就到企業參加生產,定單不多的時候回學校繼續學習,三年級到企業頂崗實習”的“宜工宜學”培養模式,學生工學交替、學生與員工互補、教師與師傅互換的“半工半讀”培養模式;逐步實現校長與廠長、學校和工廠、教室和車間、教師和師傅、學生和學徒、理論與實踐,作品與產品、招生與招工、育人與增效的“九大融合”;學校、企業和政府的“三贏”局面初步顯現。
對口支援促開放。2006年,學校抓住廣東對口支援重慶的機遇,與廣東的佛山、江門、肇慶、東莞等市開展了聯合辦學,形成了具有巫山特色的對口幫扶助學“廣東模式”。2009年,首屆“佛山班”、“江門班”的畢業生全部由廣東安排就業。2010年,學校又與廣東省四所職業技術學校簽訂了對口幫扶協議。
服務社會做貢獻。學校依托三峽庫區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試驗區巫山試點縣建設和“助農工程”、“溫暖工程”等項目,打造縣鄉村三級培訓網絡,堅持貼近農民、貼近產業、貼近市場、貼近企業,主動實施移民培訓、創業培訓、致富帶頭人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探索出輸出式、哺乳式和自主式三種培訓就業方式,彰顯了技能培訓的活力。近三年培訓總數2萬多人,培訓就業率達70%以上,每年實現勞務收入10億元以上,人均勞務純收入6000元以上。
創新體制長鏈條。積極爭取縣人社局、縣移民局成為學校的主管部門;探索了聯結縣域經濟支柱產業,15家服裝公司、14家汽修廠、18家旅游公司、30家建筑公司、8家機械制造企業以及教育、勞保、移民、扶貧、旅游、勞務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參與的“學校 園區 基地 企業 行業”職教集團化辦學模式;成立了巫山縣國家技能鑒定所;組建了巫山縣職教中心職業介紹所;學校基本實現了從招生、培養(培訓)、鑒定、就業推薦一條龍的服務體系,延伸了服務鏈條,促進了學校發展。